
亦作“觵觵”。1.剛直貌。《後漢書·方術傳上·郭憲》:“帝曰:‘常聞“ 關 東觥觥 郭子橫 ”,竟不虛也。’” 李賢 注:“觥觥,剛直之貌。” 唐 張說 《贈郭君碑》:“觥觥将軍,雄略冠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泥鬼》:“蓋以玉堂之貴,而且至性觥觥,觀其上書北闕,拂袖南山,神且憚之,而況鬼乎。” 章炳麟 《山陰徐君歌》:“觵觵我君,手持彈丸。”
(2).壯健貌。 清 龔自珍 《題王子梅盜詩圖》詩:“君狀亦觥觥,可啖健牛百。”
“觥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ng gō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剛直的樣子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形容人性格剛強正直。例如《後漢書·郭憲傳》記載東漢光武帝評價郭憲:“關東觥觥郭子橫”,意為關東地區剛直不屈的郭子橫(郭憲字子橫)。
壯健、勇武的樣子
清代章炳麟在《山陰徐君歌》中用“觥觥我君,手執彈丸”形容人物勇武健壯。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觥觥”可形容酒杯相碰的聲音,表示歡慶場景。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漢典》等來源。
觥觥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酒杯碰撞聲響。表示在喝酒時,杯子相碰的聲音。
觥觥的部首是角,總共包含15個筆畫。
觥觥是古代的一個拟聲詞,形容喝酒時酒杯相撞的聲音。最早出現在《詩經·泮水》中,形容宴會上熱鬧的場景。
觥觥的繁體字是觥觥。
古時候,觥觥的寫法為“觥觥”。字形相同,沒有變化。
1. 宴會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和觥觥聲。
2. 整個酒樓都被觥觥聲所填滿。
觥觥沒有常見的組詞。
近義詞包括:杯碰、杯聲、杯撞。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