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共給的意思、共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共給的解釋

供給。謂供應必需的財物。共,通“ 供 ”。《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漢書·蕭望之傳》:“邊郡數被兵,離飢寒,夭絶天年,父子相失,令天下共給其費。”《後漢書·獨行傳·缪肜》:“共給車馬衣資, 肜 不受而歸鄉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共給”是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共同供給”或“共同滿足需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共同提供所需物資或條件,以滿足集體或他人的需求”,強調多方協作的資源分配行為。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共”表集體性,“給”表資源傳遞,二字組合後構成動補結構。

在具體應用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社會制度,如《左傳·僖公四年》載“貢之不入,共給不繼”即指諸侯國間的物資供給體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供給”替代該詞,但“共給”仍保留在部分方言和特定曆史文獻中,如《清史稿·食貨志》記載漕運制度時提及“州縣共給民船”。

從語義演變觀察,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該詞存在詞義窄化現象,現代多用于描述有限資源下的協同分配機制。漢典網(www.zdic.net)的古代用例庫顯示,該詞在宋元文獻中出現頻率最高,多與軍需調配、災荒赈濟等場景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共給”是漢語詞彙,讀音為gòng gěi,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通假關系
    “共”通“供”,意為“供應、提供”。

  2. 核心含義
    指将生活或事務中必需的物資、財物、資料等提供給需要的人使用,強調對必需品的供應。

二、文獻出處與例句

  1. 古代典籍

    • 《左傳·僖公四年》:“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指諸侯國需按時進貢財物)。
    • 《漢書·蕭望之傳》:“令天下共給其費。”(指朝廷調配資源以承擔費用)。
    • 《後漢書·缪肜傳》:“共給車馬衣資,肜不受而歸鄉裡。”(描述提供物資的行為)。
  2. 其他文獻
    《禮記·曲禮上》《國語·周語上》等亦有類似用法。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共給”一詞使用較少,多被“供給”替代。但在特定語境中仍可見,例如:

四、總結

“共給”是“供給”的古體形式,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文獻數據庫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岸谷之變把臂白叟黃童保固飽看備物奔忙不定裁成層台長使澄深辭趣大戈壁大撓疊謠惡口乏匮風清弊絕逢孫更長夢短關攔官僚政治河澀昏倦胡疑谏喻進退無門舉重若輕魁陵棱皮龜兩府離剌領帶龍胤鹿豆排墜陪情起漫權暫苒若軟舞曲溽暑上務聖思蛇吞象舍我其誰石欄幹水戶四倒死死平平溲酒台門望橹問荊五筆畫湘鄉派象制逍遙子霞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