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服的意思、公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服的解釋

舊時官吏的制服。《左傳·闵公二年》“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 晉 杜預 注:“偏衣,左右異色,其半似公服。”《北史·魏紀三》:“﹝ 太和 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鑒·齊武帝永明四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緑,青。”《水浒傳》第九十回:“ 宋江 、 盧俊義 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隨班行禮。” 許地山 《女兒心》一:“﹝兩夫婦﹞表告了 滿洲 諸帝之靈,才退入内堂,把公服換下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服,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主要依據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區分:

  1. 古代含義:官員的制服

    • 本義: 指古代官吏在衙署處理公務時所穿的特定禮服或制服,區别于祭祀、朝會等更隆重場合穿的“祭服”或“朝服”。它是官員身份、品秩的重要外在标志。
    • 形制特點: 不同朝代公服的形制、顔色、配飾(如腰帶、冠帽、補子等)均有嚴格規定,用以區分官員的等級(品級)。例如,唐代以顔色分品級(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绯,六品七品綠,八品九品青),明清則以胸前的“補子”圖案區分文武和品級。
    • 象征意義: 公服是官階和權力的象征,體現了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和職官體系。穿着公服代表官員正在履行公務職責。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是“公服”最核心的古義,在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均有明确記載和詳細闡述,反映了古代職官制度和服飾文化。
  2. 現代引申義:公共服務

    • 引申義: 在現代漢語中,“公服”有時作為“公共服務”的簡稱使用,指由政府或公共組織提供、以滿足社會公衆共同需求為目的的服務。這涵蓋了衆多領域,如公共交通、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基礎設施(水電煤氣)等。
    • 核心特征: 強調服務的公共性、普惠性、非排他性和非競争性(或有限的競争性),其目标是保障公民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公平與福祉。
    • 來源依據: 此用法雖不如古代官服義項曆史悠久和詞典收錄普遍,但在現代政策文件、新聞報道、學術讨論(尤其在公共管理、社會學領域)中廣泛使用,并被一些反映現代漢語新詞新義的詞典或研究收錄。其含義源于“公共”和“服務”兩詞的組合縮略。

網絡擴展解釋

“公服”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官吏的制服(主要含義)

  1. 曆史背景與定義
    公服是北魏至明朝時期官員在公事、常朝、谒見、婚禮等正式場合穿着的漢服,相當于現代的公務制服。因其省略了朝服繁瑣的挂飾(如蔽膝、劍、绶帶等),也被稱為“從省服”。

  2. 形制與等級劃分

    • 顔色等級:服色按官職等級分為紫、朱(绯)、綠、青四等,不同朝代略有調整。例如,唐代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绯,七品以上穿綠,九品以上穿青。
    • 服飾組成:明代公服由右衽圓領袍、紗帽幞頭、束帶構成,形制簡潔。
  3. 演變與文化影響
    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借鑒,成為其傳統官服的重要參考。相關記載可見于《北史》《資治通鑒》等古籍。


二、現代語境中的延伸義

部分詞典将“公服”解釋為“公共服務”,指政府部門提供的行政服務或公共設施維護。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較為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總結對比

古代含義 現代延伸義
官吏正式場合的制服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
具等級色彩和禮儀性 強調公共事務屬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八次背帶不登大雅之堂茶寮常隨沉痼自若赤牒侈麗闳衍傳警傳世古春陌竄殛雕轸帝王将相反面無情翻弄奮效貫伯雇傭浩亹幻戲回衺翦春韭佳耦幾及矜句飾字捐位誇伐坤珍蓮宇療法烈烈轟轟凜慄瀝述祿位曼壽麻線道冥頑不靈瞑聞民宅難道說匹群期寄缺課群口铄金橤橤山肋山鹧沙鳁生願侍禦述評四密搜攪歎想通洋讬肺腑外姓衛戍區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