槁餓的意思、槁餓的詳細解釋
槁餓的解釋
謂窮困饑餓。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彼此相較,貧富相形,而欲邊境之民盡甘槁餓而不為敵人用也,其可得哉?” 景耀月 《讀史感言》詩:“槁餓直至今,遑雲千載後。”
詞語分解
- 槁的解釋 槁 ǎ 枯幹:槁木。枯槁。槁悴。槁木死灰(喻心情冷漠,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 古同“藁”,草。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餓的解釋 餓 (餓) è 肚子空,想吃東西,與“飽”相對:我不餓,你吃吧!饑餓。餓殍(餓死的人)。 使受餓:注意别餓壞了。 饑飽 筆畫數:; 部首: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槁餓”是一個較為書面化且古老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極度饑餓而形容枯槁、瘦弱不堪的狀态。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
釋義:
- “槁”:本義指草木枯幹,引申為人的身體幹枯、瘦削、憔悴。《說文解字》釋“槁”為“木枯也”。
- “餓”:指嚴重的饑餓,程度比“饑”更深,常指危及生命的食物匮乏狀态。
- “槁餓”:二字結合,形象地描繪了因長期或嚴重饑餓導緻身體極度消瘦、枯槁,失去生機與活力的悲慘境況。它不僅僅指饑餓感,更強調饑餓帶來的外在形體的顯著變化和内在生命力的衰竭。
-
出處與書證:
-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常用來形容災荒、戰亂或極度貧困中人們的慘狀。
- 例如,在描述曆史人物或事件時,可能會用到“槁餓而死”這樣的表述,意指因饑餓而身體枯槁直至死亡。一個著名的關聯典故是《莊子·列禦寇》中描述的孔子困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顔色甚憊”,弟子們“皆病,莫能興”,雖未直接使用“槁餓”一詞,但生動描繪了饑餓導緻形銷骨立的狀态 。
- 後世文獻如史書、筆記小說中,在記載饑荒或困苦時,會直接使用“槁餓”一詞。例如,《明史》等史籍在記載災情時可能有類似描述(具體書證需查考大型辭書如《漢語大詞典》)。
-
同義或相關表達:
- 槁項黃馘:出自《莊子》,形容人面黃肌瘦,脖子幹枯。與“槁餓”在描繪因饑餓或困頓導緻形體枯槁上有相似之處 。
- 饑馑:指災荒導緻的谷物不熟和食物短缺,是造成“槁餓”狀态的常見原因。
- 羸弱/羸瘠:形容身體瘦弱,可能由饑餓(槁餓)或其他原因導緻。
- 餓殍/餓莩:指餓死的人,是“槁餓”狀态可能導緻的最終結果。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槁餓”一詞已非常罕用,屬于書面語、文言詞彙。在描述饑餓導緻的消瘦時,更常用“骨瘦如柴”、“面黃肌瘦”、“皮包骨頭”、“極度營養不良”等更通俗的表達。
- 它主要出現在曆史研究、古典文學閱讀或引用古語的語境中。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作為收錄漢語詞彙最全的大型曆史性語文辭典,《漢語大詞典》是解釋“槁餓”這類古語詞最權威的來源之一。它通常會提供詳盡的釋義、書證(例句)及出處 。
- 《辭源》:側重探求詞語的起源和古義,對于“槁餓”中“槁”和“餓”的本義及結合後的含義有深入考釋 。
- 《古代漢語詞典》:專門收錄古代文獻中的詞彙,對“槁餓”的釋義和用法有針對性解釋 。
- 國學大師網/漢典網:提供線上查詢《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等權威辭書内容的平台,是便捷查找“槁餓”釋義的有效途徑(需注意網站引用内容的準确性) 。
網絡擴展解釋
“槁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槁餓”指因窮困而陷入饑餓的極端狀态,強調物質匮乏與身體憔悴的雙重困境。
二、字義分解
- 槁(gǎo):原指草木枯幹,引申為幹癟、憔悴的狀态,如《孟子》中“槁項黃馘”形容人面黃肌瘦。
- 餓(è):特指嚴重饑餓,程度比“饑”更深,如《韓非子》中“家有常業,雖饑不餓”。
三、文獻例句
- 鄭觀應《盛世危言·鐵路》:“邊境之民盡甘槁餓而不為敵人用也,其可得哉?”(表達貧困導緻民心不穩)
- 景耀月《讀史感言》:“槁餓直至今,遑雲千載後。”(描寫饑餓的持久性)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饑馑、窮餓
- 反義詞:飽足、豐裕
- 關聯成語:槁木死灰(形容毫無生氣)、餓殍遍野(極端饑餓的社會景象)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災荒、戰亂中的民生困境或文學作品中渲染凄慘境遇,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屬書面化表達。
可通過滬江線上詞典或漢典查閱更詳細釋義及原始文獻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悲旦邊際飙銳殘月長號纏商逞臆宸眷楚棰淡辭大昕短指二三子腓字風雨如盤分銷店根兒公律貴弟黑尻黑眚烘煁呴喻皇恩畫外音渾淪虎視鷹揚劫遌進呈勁利軍食臘八豆類隔留成馬枊美醖蒙漠末着凝笑農活怒特歐擊判讀清樂青幽幽窮宙秋解軟簌簌灑調三聚三十六界射界神行視蔭實至名歸守門使述宣脫身為人後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