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赶缯船的意思、赶缯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赶缯船的解释

清 时一种用于海战的快艇。《清史稿·兵志六》:“ 雍正 二年,额定四种战船:曰水艍船,曰赶繒船,曰双篷船,曰快哨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赶缯船是中国清代水师(海军)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战船类型,主要活跃于东南沿海地区,尤其在福建、广东水师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名称中的“赶”字,意指其船体修长、航速较快;“缯”字则指其配备的渔网(一种大型拖网),反映了此类船只可能由大型渔船改造或借鉴渔船设计而来的历史渊源。

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与功能定位

    • 赶缯船是清代前期至中期(约17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沿海水师的主力战舰之一。它主要用于近海巡逻、缉捕海盗、护航漕运、守卫海疆等任务。在清代水师体系中,赶缯船通常属于“外海战船”或“大号战船”类别,其吨位和火力大于同期的“哨船”、“米艇”等小型船只,是维持沿海治安和防御的重要力量。其设计兼顾了适航性、载重能力和一定的武装配置,特别适合在风浪较大的外海活动。
  2. 结构与特点

    • 船型结构: 赶缯船通常采用福船船型(福建地区传统船型),具有尖底、高尾楼、方头方艄(船首船尾较方)的特点。这种结构使其在近海和远洋航行中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 尺寸与吨位: 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赶缯船尺寸有所差异,但通常属于中型战船。据史料记载,大型赶缯船长可达十丈以上(约30多米),宽约两丈(约6米多),可载兵数十人至百余人。船体结构坚固,设有多个隔舱(水密舱),提高了抗沉性。
    • 帆装与动力: 主要依靠风帆驱动,通常配备多桅多帆(如三桅),帆装形式多样,以适应不同风向。有时也配备桨橹作为辅助动力,尤其在无风或进出港时使用。
    • 武器装备: 作为战船,赶缯船配备有火炮。其数量根据船的大小和任务而定,通常在数门至十余门之间,多为前膛装填的旧式火炮,布置在船首、船尾及两舷。此外,船上水兵还配备有火枪、弓箭、刀矛等冷热兵器用于接舷战。
  3. 演变与影响

    • 赶缯船的设计和使用贯穿了清代的大部分时期。随着西方船坚炮利技术的冲击,特别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后,清政府认识到传统水师战船的落后,开始尝试仿造西洋舰船(如“同安梭船”等)或直接购买洋船。传统的赶缯船逐渐无法满足近代海战的需求,其地位和作用开始下降。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是沿海水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至清末近代海军建立。其设计理念和建造技术对后世中国木帆船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赶缯船”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清代的一种船舶,也被引申为成语使用。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作为船舶的释义

  1. 基本定义
    赶缯船是清代中国大型福船的一种,主要用于海战、捕鱼和运输木材。因船底涂白灰或白漆以防止藤壶等海洋生物腐蚀,故又称“白底船”。

  2. 结构与性能

    • 尺寸:大赶缯船长约36米,宽7米,有24个船舱,载重可达1500石(约90吨);中型船则长约23米,宽6米。
    • 人员配置:大船配备30余名水手和船工,外加80名水兵;中型船配20余人和60名水兵。
    • 特点:双桅、双舵设计,适应远洋航行,具有较强抗风浪能力。
  3. 历史作用
    原为福建沿海民间渔船,因载重优异、适合深海作业,逐渐被水师改造为战船,成为清前期主力战舰之一,在剿灭海盗和保卫海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作为成语的释义

  1. 引申含义
    成语“赶缯船”形容行动迅速、不留余地,源自船舶快速行进的特点。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高效、果断的决策或执行过程,例如“他办事如赶缯船,从不拖延”。

三、历史背景与演变


参考资料

以上信息综合自汉典、搜狗百科及清代水师研究文献()。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清史稿·兵志》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重报章被冒鄙缪冰瀑宾氓不均迟迟痴牀春赛触事掂详调授阿房泛论范围俘获工业国光碟桂条过半国术果下马海阔天高鹤板书魂衣叚借激盗金坛集弦胶狷愤麇载浪汗临机利巧龙卷风履薄马军梅雪腼惭面见墨囊拈阄偶戏碰壶篇记评戏被山带河蒲柳千秋岁引器人烧研树疮説雨谈云屯圮挽救香尖遐年袭藏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