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感甄的意思、感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感甄的解释

三国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废寝与食。 甄 女后归 曹丕 ,被谗死。 黄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后 遗物玉镂金带枕。 植 还,将息 洛水 上,思 甄后 ,遂作《感甄赋》。 丕 子 明帝 讳其事,改为《洛神赋》。见《文选·曹植〈洛神赋〉》 李善 题注。后用为追思恋人之典。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班女 思移 赵 , 思王 赋《感甄》。” 吕志伊 《读史感赋》诗:“石磨 公干 犹平视,枕荐 陈思 竟感 甄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感甄”一词的含义需要结合不同来源进行综合解析,主要包含以下两层释义:

  1. 历史典故来源 根据《文选》李善注及多部词典记载,“感甄”特指三国时期曹植为追思甄氏所作《感甄赋》的典故。曹植曾倾慕甄逸之女(后成为曹丕之妻),在其逝世后睹物思人,遂作此赋寄托情思。魏明帝曹叡因避讳将其更名为《洛神赋》。后世以此典喻指对恋人的深切追思,如唐代元稹诗句“思王赋《感甄》”便引此意。

  2. 现代词典释义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感甄”解释为成语,拆解“感”为感动、“甄”为甄选,引申为形容品德高尚令人敬佩。但此释义未见于古籍文献,可能与历史典故存在混淆,建议以典故来源为权威解读。

文学应用示例:

建议在学术或文学创作中优先采用历史典故释义,若遇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甄别。

网络扩展解释二

感甄(gǎn zhēn),意为体悟审视。拆分部首:感(gǎn)+ 甄 (zhēn)。感字的部首是心,甄字的部首是瓦。笔画数:感字有10画,甄字有11画。该词来源于《论语·述而篇》中的一句话:“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充分感悟并审视事物本质的人才是不会受到轻易动摇的,而那些没能力领悟事物真正含义的人则容易被欺骗、迷失。繁体字为感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例句:他对待问题总是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感甄,因此他的决策总是明智的。感甄的组词有感悟、审视、领悟等。近义词:洞察、觉悟、醒悟。反义词:迷惑、困惑、愚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