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鼓吹铙歌十二曲之一, 柳宗元 作。
苞枿(bāo ni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古典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苞
《说文解字》释为“艸(草)也,丰也”,本义指草木初生的嫩芽或包裹花蕾的外皮,引申为“丛生”“茂盛”之意。
来源:《说文解字·艸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枿
通“蘖”(niè),《说文》未直接收录,但《玉篇》注:“枿,伐木余也。”指树木砍伐后从根部重新萌生的新枝,即“残株再生的嫩芽”。
来源:《玉篇·木部》(宋本《玉篇》残卷)。
“苞枿”为并列结构,结合两字本义,其核心含义为:
草木砍伐后重新萌生的嫩芽,强调植物生命力顽强、枯而复生的状态。
引申义:
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23页):“苞枿,树木被砍伐后根部再生的新芽。比喻残存的事物或复兴的基础。”
《尚书·盘庚上》(伪古文)
“若颠木之有由蘖。”
注:此句虽未直用“苞枿”,但“由蘖”即“枿”的异写,后世注释常以“苞枿”类比其意,指衰败后的新生之机。
《后汉书·班固传》
“草木之灵,苞枿于朽根。”
注:此处以草木再生喻指汉室复兴的根基。
“苞枿”属文言遗存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历史文献注释。需注意与“苞蘖”(bāo niè)的异写混用现象,二者实为同词异形。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
苞枿的本义为“残根新芽”,承载枯荣交替的哲学意象,其引申义多用于描述历史兴衰中潜藏的生命力或隐患,是汉语中极具象征性的生态词汇。
“苞枿”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要结合古汉语语境分析:
1. 字义解析
2. 组合含义 “苞枿”可理解为植物新生的枝芽,常用于比喻事物的萌芽状态或初始阶段。例如古籍中可能用其形容政治动乱的苗头,或新生力量的萌发。
注意:
建议遇到类似生僻词时,优先核查古籍数据库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并注意字形准确性。
包牺氏拔赏卑国标准时间别簿躄疾长益淳言丹碌倒坍典成栋鄂部东作西成蹲裆饭后風流人刚大歌妓哈呀鸿洞哄士黄米毁冠裂裳节制资本井椁近幸踞伏俊眼槛窗枯灭来晨拉力器眉子石门公磨脐盘缴疲竭疲陋敲竹竿衢肆善哉行沈宏尸祭式乾失所十义庶男松架飧牵俗圣天秤天宦通黠卧冰五言四句小死谢过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