抿耳的意思、抿耳的詳細解釋
抿耳的解釋
猶帖耳。馴服,順服貌。 元 李文蔚 《圯橋進履》第一折:“這箇不是大蟲,是我養熟了的箇小貓兒,又喚做善哥,我如今喚他一聲善哥,他便抿耳攢蹄,伏伏在地。”《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那賊好容易褪出那隻手去,卻又受了兩處誤傷,被那劍劃了兩道口子,抿耳低頭,也吃綁了。”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想,也許多少能幫助大家一些,不緻完全抿耳受死的聽 大赤包 擺布。”
詞語分解
- 抿的解釋 抿 ǐ 刷,抹:抿子(婦女梳頭時抹油用的小刷子)。抿頭發。 (嘴、翅膀等)收斂,稍稍合攏:抿嘴。 收斂嘴唇,少量沾取:抿酒。 擦拭:抿泣(揩拭眼淚)。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網絡擴展解釋
“抿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ǐn ěr,形容動物或人馴服、順從的姿态。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耳朵貼伏、身體低垂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動物(如貓、狗)或人在順從、畏懼時的表現,強調“馴服、溫順”的樣貌。
- 引申含義:在文學作品中也可隱喻人因受壓制而隱忍、屈服的狀态。
2.出處與例句
- 古典文學:
- 元代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一折中提到:“他便抿耳攢蹄,伏伏在地”,此處通過“抿耳”描繪動物被馴服後的動作。
- 清代《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中形容賊人受制後“抿耳低頭,也吃綁了”,表現人物屈從的姿态。
- 現代文學:
- 老舍《四世同堂》中寫道:“不緻完全抿耳受死的聽大赤包擺布”,隱喻人物在壓迫下的隱忍。
3.使用場景
- 動物描述:如“小貓抿耳縮在角落”,體現動物的溫順或受驚狀态。
- 人物刻畫:多用于形容被動服從、不敢反抗的情境,含一定貶義色彩,例如“他抿耳聽命,不敢違逆”。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帖耳、俯首、馴服。
- 關聯詞:“抿耳攢蹄”(形容動物四蹄收攏、全身貼伏)。
“抿耳”通過具體形态(耳朵貼伏)傳遞抽象的行為或心理狀态,常見于文學描寫,兼具形象性與情感色彩。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典》《兒女英雄傳》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抿耳》的意思
《抿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手指輕輕地掐住耳朵。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抿耳》的部首是手,筆畫數是9。
來源
《抿耳》是由手部旁和人字旁組成的漢字。
繁體
《抿耳》的繁體字是「抿耳」。
古時候漢字寫法
《抿耳》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例句
他蹲在地上,抿耳聆聽遠處傳來的聲音。
組詞
組成《抿耳》的其他詞組包括「抿嘴」、「抿緊」、「耳朵」等。
近義詞
與《抿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掐耳朵」、「捏耳朵」。
反義詞
與《抿耳》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放手」、「松耳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