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怆的意思、感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怆的解釋

感慨悲傷。《東觀漢記·丁鴻傳》:“ 鴻 感愴,垂涕歎息,乃還就國。” 宋 朱淑真 《對雪一律》:“自嗟老景光陰速,唯使佳時感愴多。”《明史·石天柱傳》:“即易服待罪,聞者皆感愴,而帝不悟也。” 魯迅 《書信集·緻李秉中》:“東望 扶桑 ,感怆交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感怆(gǎn chuàng)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感”與“怆”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因外界事物觸動内心而産生的悲傷、凄涼之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情感觸動引發的悲怆

    “感”指受外界刺激而生情,“怆”意為悲傷、凄楚。二字結合,強調由所見所聞或所憶之事激發出的深切哀傷。

    例:睹物思人,不勝感怆。

  2. 古典文學中的悲涼意境

    多見于詩詞文賦,表達對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慨歎,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例:秋風蕭瑟,登高望遠,頓生感怆。


二、語義分層解析

字詞 本義 在“感怆”中的引申義
觸動、心受外物影響 因外界情境觸發内心情緒波動
悲傷、凄惶(《說文》:怆,傷也) 情緒指向深沉悲痛的終極狀态

三、權威詞典釋義與引用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感怆:感慨悲傷。

    例證引《後漢書·皇後紀》:“帝聞感怆,乃下诏迎姬。”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800-3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感怆:〈書〉因有所感觸而悲傷。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12450-8

  3.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怆:悲傷。複合詞“感怆”表由感生悲,屬文人雅語。

    來源: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3125-9


四、文學經典用例佐證


五、情感特征與使用語境


“感怆”凝結了中國傳統文學中“以悲為美”的審美取向,其釋義需緊扣“由感至悲”的動态情感過程,兼具語言學精确性與文學感染力。

網絡擴展解釋

“感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感怆”由“感”(感受)和“怆”(悲傷)組合而成,表示内心深處的悲傷、凄涼情緒。這種情感不僅是外界的觸發,更強調内在的體驗與流露。

二、字詞解析

  1. 感:指情感上的觸動或體驗。
  2. 怆:意為悲傷、悲痛,如“怆然淚下”。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複雜情感:

四、近義詞與情感層次

近義詞包括“悲怆”“凄怆”,但“感怆”更突出由外界引發、内化沉澱的哀傷,常見于對人生際遇、時代變遷的感慨。

五、示例補充

魯迅在書信中曾用“東望扶桑,感怆交集”表達對時局的憂思,體現了該詞在近現代文學中的延續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巴嘎牓挂半掐報佑被褡子背山起樓背行邊上踣蹶不覺逋峭策子雛本搭拉倒把跌跌滾滾惡知識馮隆豐緻佛爺桌兒浮湛連蹇更換寡悔桄充貫輸軌容過心合不攏嘴很戾諱讦回鸾昏姻堅對诘辯竭誠疾流檕梅今天進衆桕油褲裙連言劉勰每時每刻盟載綿遠秘校木雁畔朋鍬軍勸課勝筭實權天馬行空無所不在烏台使君象兆獻璞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