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噶举派的意思、噶举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噶举派的解释

喇嘛教派之一。“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故名。又因该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上衣,故俗称“白教”。十一世纪时,由 西藏 僧人 玛尔巴 创立。一传 弥拉惹巴 ,再传 达波拉结 。该派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成为有势力的教派。支系众多,其中帕竹噶举、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 元 明 两朝册封,相继执掌 西藏 地方政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尚保持一定宗教势力。主要寺院有 墨竹工卡 的 止贡寺 、 四川 德格 的 八邦寺 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噶举派(藏文:བཀའ་བརྒྱུད་པ་),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其名称在藏语中具有特定含义:

一、汉语词典角度的释义

"噶举" 为藏语音译词:

二、历史渊源与核心教义

  1. 起源与创始人

    由11世纪藏传佛教高僧玛尔巴译师(1012–1097)创立,后经弟子米拉日巴(1040–1123)发扬光大。该派奉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为法脉源头,强调通过苦修实证佛法(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传佛教史纲》)。

  2. 核心教义——"大手印"

    以"大手印"(Mahāmudrā)为最高教法,主张通过禅修直证心性本空,融合显密教法,追求"即身成佛"。《米拉日巴道歌集》记载了大量实修口诀(来源:民族出版社《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

三、主要分支与影响

四、当代地位与文化价值

截至2023年,中国境内噶举派寺院逾200座,僧尼约1.2万人。其唐卡艺术(如噶玛嘎孜画派)、辩经仪轨及羌姆神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宗教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来源:中国文化报《藏传佛教艺术遗产保护报告》)。

藏语词源注解:

བཀའ་(kā)—佛语/教敕;

བརྒྱུད་(gyu)—传承/延续。

网络扩展解释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其名称和核心特征如下:

一、名称含义

  1. 藏语释义
    “噶举”由藏语“噶”(佛语或口授)与“举”(传承)组成,意为“佛语传承”或“口授传承”。这一名称源自该派注重师徒间口语相传密法教义的传统。

  2. 别称“白教”
    因创始人玛尔巴、米拉日巴等修法时穿白色僧衣,俗称“白教”。


二、历史与发展

  1. 起源
    形成于11世纪西藏佛教后弘期,由玛尔巴(1012-1097)和琼波南觉(990-1140)分别创立两大分支:达布噶举和香巴噶举。香巴噶举于14-15世纪逐渐衰落,达布噶举延续至今。

  2. 重要人物

    • 玛尔巴:多次赴印度学习密法,开创传承体系。
    • 米拉日巴:以苦修著称,将教义发扬光大。
    • 达波拉结:整合教法,建立系统化修持体系。

三、教义与特点

  1. 核心教义
    强调密法实修,尤其重视“大手印”法门,主张通过禅定与观想证悟心性。

  2. 修行方式

    • 师徒口耳相传密法,不依赖经典文本。
    • 提倡苦行修炼,如米拉日巴的岩洞闭关。

四、主要分支

达布噶举衍生出“四大八小”支派,包括:


五、历史影响

噶举派在元明时期与中央政权关系密切,如噶玛噶举黑帽系活佛受元朝册封,帕竹噶举曾统治卫藏地区,推动西藏政治与宗教格局演变。

如需更完整的支派列表或教义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八对并头红步岁骖靳馋态城府车衣冲决抽逃疮疣达成荡流豆芽耳不旁听迩人方检格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刮絶诡躁横虫艰苦朴素衿褵鸠勒酒盌距冲军座矿直老吃劳劳攘攘列食龙蹻经龙漠拢身论核盲风暴雨楙盛摹楷目光跑突赔房牵挛啓报欺滥欺天罔地屈折宂兵肉豆蔻扫括闪击睡国鼠黏子私舍宿妆枉然微忱无道栙双小襟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