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俎的意思、负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俎的解释

《史记·殷本纪》:“﹝ 伊尹 ﹞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於王道。”后以“负俎”为干时以求进用的故实。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士以自衒为不高,女以自媒为不贞,何必委洗耳之峻摽,效负俎之干荣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齐东野人之语》:“ 阿衡 负俎调羹,与羊皮牛口 秦 臣辉映。”参见“ 负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其含义与特定的历史典故和器物相关。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二、核心含义与典故出处 “负俎”一词的核心含义特指伊尹以庖厨之道求见商汤的典故。

  1. 具体行为:伊尹(商朝开国功臣)为了接近商汤(商朝开国君主),甘愿作为有莘氏女儿的陪嫁奴仆(媵臣),背负着烹调用具(鼎是炊器,俎是切肉、盛肉的礼器/砧板)来到商汤身边。
  2. 深层寓意:伊尹通过展示自己高超的烹饪技艺(“以滋味说汤”),借谈论烹饪之道来阐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致于王道”)。因此,“负俎”象征着以卑微的身份或技艺作为媒介,向君主进献治国方略。它体现了贤士不避卑贱、寻求明主以实现政治抱负的智慧和策略。

三、用法与引申

四、权威辞书释义佐证

“负俎”一词源于《史记》所载伊尹背负厨具(鼎俎)以奴仆身份求见商汤,借谈论烹饪之道阐述治国方略的著名典故。其核心含义是指贤能之士不避身份卑微,以技艺或策略为媒介,向君主进献治国安邦的大道。该词是承载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词语。

参考资料:

  1. 司马迁. 《史记·殷本纪》. 中华书局点校本. 可参考中华书局官网相关版本信息
  2.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可参考出版社官网或权威书店信息
  3.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或权威书店信息
  4. 王力 主编.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可参考中华书局官网相关版本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负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负俎”字面意为“背负祭祀用的俎(盛肉的器皿)”,比喻承担重大责任或主动谋求进用。其中,“负”指背负、承担,“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礼器。核心意义可概括为:

  1. 肩负重任:如“身负俎”表示担负重要职责;
  2. 主动求取机遇:引用典故时,指通过行动争取被重用。

二、典故与引申义

该词最早出自《史记·殷本纪》记载的伊尹故事:商朝贤臣伊尹曾背着鼎俎(烹饪器具),以烹饪之道向商汤进言,最终辅佐其实现王道政治。由此引申出两种语境:


三、字义分解

含义 扩展解释
背负、承担 包含“依仗、遭受、亏欠”等引申义(如“负伤”“负债”)
祭祀礼器 象征祭祀的责任或进谏的媒介(如鼎俎代指治国之道)

四、用法与例句

  1. 古文用例:
    • 《抱朴子》:“效负俎之干荣”,指效仿伊尹主动求仕;
    • 《东郭记》:“阿衡负俎调羹”,描述贤臣辅佐君王的情景。
  2.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或比喻,如“他负俎前行,扛起团队重任”。

“负俎”兼具“承担”与“进取”的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文化根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的推崇。如需进一步考证典故细节,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爆破手碑帖饼乾波粼传箭大媒大物雕橑防风歌板更傜更易共亲关闸洪隧怀子懽说胡瓜活口将来坚凝急并各邦季年麇鼯剧诗口头交快畅老来少连脚连诛离颜髦蛮民主改革脑满肠肥纳音凝质你追我赶漂泛坯布凭靠启锚取凉软熟散杂涉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伤寒松气天诔剃面腯腯緼袍文源阁武元享道小眉孝鸟析産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