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俎的意思、负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俎的解释

《史记·殷本纪》:“﹝ 伊尹 ﹞负鼎俎,以滋味説 汤 ,致於王道。”后以“负俎”为干时以求进用的故实。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士以自衒为不高,女以自媒为不贞,何必委洗耳之峻摽,效负俎之干荣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齐东野人之语》:“ 阿衡 负俎调羹,与羊皮牛口 秦 臣辉映。”参见“ 负鼎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负俎”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负俎”字面意为“背负祭祀用的俎(盛肉的器皿)”,比喻承担重大责任或主动谋求进用。其中,“负”指背负、承担,“俎”是古代祭祀时放置祭品的礼器。核心意义可概括为:

  1. 肩负重任:如“身负俎”表示担负重要职责;
  2. 主动求取机遇:引用典故时,指通过行动争取被重用。

二、典故与引申义

该词最早出自《史记·殷本纪》记载的伊尹故事:商朝贤臣伊尹曾背着鼎俎(烹饪器具),以烹饪之道向商汤进言,最终辅佐其实现王道政治。由此引申出两种语境:


三、字义分解

含义 扩展解释
背负、承担 包含“依仗、遭受、亏欠”等引申义(如“负伤”“负债”)
祭祀礼器 象征祭祀的责任或进谏的媒介(如鼎俎代指治国之道)

四、用法与例句

  1. 古文用例:
    • 《抱朴子》:“效负俎之干荣”,指效仿伊尹主动求仕;
    • 《东郭记》:“阿衡负俎调羹”,描述贤臣辅佐君王的情景。
  2. 现代用法:多用于书面或比喻,如“他负俎前行,扛起团队重任”。

“负俎”兼具“承担”与“进取”的双重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文化根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的推崇。如需进一步考证典故细节,可参考《史记》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负俎(fù zū)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可以拆分成“负”和“俎”两个部分。以下是关于负俎的详细内容: 来源:负俎最初出现在《论语·阳货》一章中,意为背负着祭祀所用的肉品的器皿。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俎是盛放肉品的器皿,而负则表示背负、携带。 部首和笔画:负的部首为贝(bèi),俎的部首为肉(ròu)。负的笔画数为贝的7画,俎的笔画数为肉的肉9画。 繁体:负俎的繁体字为負俎。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因时代和地域而略有不同,但负俎的基本形状与现代相似。古代写负俎的常见方式是在一侧写上负字,另一侧写上俎字。 例句:他勇敢地负起了俎。 组词:负责、负荷、负债。 近义词:携带、背负、承担。 反义词:放下、卸载、解脱。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柄白霜霜拔犀擢象比画虿尾鸱彝赤瑛盘啜涕慈帏磁罂怠荒递过定策厄会发村姑母衡楚闳达灰暗建类校书鞿靮径踰金就旧恨新仇絶户考道孔公旷费狼嘷离肠庙朝模块男华情旨秦声七香汤驱煽三环五扣三空三十六策,走是上计上尊沈博绝丽哂谑霜华送亡唐书逃窜驼子图说晚秋挽圈圈微眚无边风月五里雾翔翥象箸玉杯闲暮献艺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