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放荒的意思、放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放荒的解釋

放火燒山野的草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放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農業術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人為焚燒或自然休耕的方式使土地暫時荒廢,以達到恢複地力的目的。該詞由“放”(主動實施)與“荒”(土地未耕種狀态)組合構成,常見于傳統農耕活動的描述。

從語義演變分析,放荒包含兩層實踐形态:

  1. 焚燒墾荒:古代農民在開墾新地時焚燒植被,草木灰可增加土壤肥力,例如《齊民要術》記載的“火耕水耨”耕作模式;
  2. 輪作休耕:在持續耕種導緻地力衰退時,主動讓土地閑置1-3年,利用自然植被再生實現生态修複,這種模式在《王祯農書》中被稱為“田畝三歲一易”。

現代農學研究證實,科學放荒能有效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降低連作障礙發生率。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的《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報告》顯示,華北平原實施季節性放荒後,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升0.3%-0.5%。

該詞在方言中衍生出擴展語義,東北地區“放荒”可指代焚燒稭稈的農事行為,而晉語方言中則引申為“放任事情惡化”的比喻用法,體現了語言與地域文化的深度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放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放荒指放火燒毀山野中的草木。這一行為通常與墾荒或土地管理相關,通過焚燒植被清理土地,便于後續耕種或開發。

二、曆史背景

在清代,尤其是順治、康熙時期(1644-1722年),“放荒”被作為政府政策推行,稱為“官荒放墾”。當時全國土地抛荒嚴重,政府通過招民墾種荒山野嶺來恢複農業生産。例如,順治八年(1651年)登記的耕地面積不足明萬曆時期的一半,促使清朝大規模實施此類措施。

三、擴展說明

  1. 目的:通過焚燒快速清理土地,減少植被對耕種的阻礙。
  2. 影響:短期内促進土地開墾,但長期可能導緻生态破壞(如水土流失)。
  3. 語境:現代多用于曆史或農業讨論中,例如描述古代墾荒政策或傳統農耕方式。

四、示例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清代農業政策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若敗黑暴處崩城伯理玺天德吃大戶赤生刺戒焠兒燈毬點洗鵰心鴈爪镝銜獨奏泛恩法益俯亮雊鳴瓜疇芋區寒腹短識恒度徽束互言鉸孔景夕金繭禁食聚米為谷軍旅倨肆空腹高心叩打狂嘯兩到禮寵陵斥論官買納謬恩魔祟平民文學三風太守三夫人散衣審判守蕃訟駁太仆逃身田彘同年齒録尾大不掉文獸陿隘響冷冷向平願暇隟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