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浮征的意思、浮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浮征的解釋

超額征收。 清 貝青喬 《哀甬東詩小序》:“ 鄞縣 賦額浮徵逾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浮征是漢語詞彙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稅收術語,指官府在正稅定額之外以“附加稅”形式強制征收的款項。該詞由“浮”與“征”二字構成,“浮”取“超出”“虛增”之義,“征”即“賦稅征收”,合指非正式、超标準的苛捐雜稅。

從曆史語境分析,浮征制度常見于明清兩代。明代《萬曆會計錄》記載,地方官吏常借“備邊”“修河”之名加征田賦,形成“歲派浮征逾正供”的現象。清代《賦役全書》更明文規定,各省可依“耗羨”之名加征銀兩,導緻“正賦一兩,浮征至二三兩”的積弊。

該詞彙在文獻中的使用呈現兩個維度:一是指征收方式,《清史稿·食貨志》載“州縣私增浮征,民不堪命”;二是指具體稅項,如《明實錄》提及“加派浮征,歲無虛日”。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額外征收的賦稅”,強調其非法定性和剝削性特征。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明實錄》中華書局影印本;《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浮征”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根據具體使用場景判斷:

  1. 基本含義(權威解釋)
    根據漢典等權威來源,“浮征”指超額征收(通常用于賦稅領域)。該詞最早見于清代貝青喬《哀甬東詩小序》:“鄞縣賦額浮徵逾倍。”。此處“浮”表示超出額定标準,“征”即征收,多用于描述曆史上官府對賦稅的過度征斂。

  2. 其他語境的可能含義

    • 虛假的征兆或表象:部分非權威來源(如、6)提到“浮征”可解釋為虛假的稱頌或表面迹象,但這種用法缺乏文獻佐證,可能是現代誤用或方言衍生義。
    • 文字拆分釋義:單字“浮”可指漂浮、虛浮,“征”有征兆、征收等意,但組合成詞時需以曆史文獻用例為準。
  3. 使用注意事項
    在學術或正式文本中,建議采用“超額征收”這一含義,尤其在涉及曆史、經濟相關内容時。若遇到文學作品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唵噆八八抱産報任少卿書被旱冰合博具踩麯抽繭當爐彈違發富梵方放潑撒豪粉連紙绠短掴榻皇帝信寶華沙揭谛精力軍尉铠曹考詳刻飾空青漣落六根泷舡倫望緑陰陰麻稈門對摹楷墓蓋墓文偶然性盤灘輕齎銀窮弊蛩蚊氈啓問綦谿漆宅趨伏乳水三皇射不主皮射天事急無君子釋言庶舊速忌跳踉土地稅推濤作浪托詞外朝文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