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拳拳。懇切貌。 唐 韓愈 《答殷侍禦書》:“非先生好之樂之,味於衆人之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能勤勤綣綣,若此之至?” 明 唐順之 《祭楊細林文》:“祠部君尚友四方之士,而尤綣綣于餘。”
“绻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ǎn quǎn,主要含義為懇切、真摯 的樣子,常用來形容情感或态度的深切誠摯。以下是詳細解釋:
語源:
最早見于唐代韓愈的《答殷侍禦書》:“非先生好之樂之,味于衆人之所不味,務張而明之,其孰能勤勤绻绻,若此之至?”。
明代唐順之的《祭楊細林文》中也有使用:“祠部君尚友四方之士,而尤绻绻于餘。”
語境:
多用于書面表達,描述對人或事物的深切挂念、執着追求,或表達對他人的誠摯關懷。例如:
與“缱绻”的區别:
現代使用:
因“绻绻”較為古雅,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中。口語中更常用“懇切”“殷切”等詞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绻绻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quán quán。這個詞形容物體隱隱約約、模糊不清的樣子。
绻绻由纟(纖維)和又(右手)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绻绻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維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绻唯之子,未有家室。”這裡的绻绻指的是鳴聲的模糊、不清晰之意。
绻绻的繁體字為纓纓。
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绻绻的古時寫法如下:
糹
幺
小
口
1. 鏡面上的倒影绻绻,讓人看不清自己的真實模樣。
2. 這幅畫的線條绻绻,勾勒出一種模糊而神秘的美感。
3. 霧氣彌漫在山谷間,使得遠方的景色顯得绻绻不清。
绻影:形容物體的影像模糊不清。
绻情:形容感情微妙、細膩。
绻亂:形容混亂不清的狀态。
朦胧、模糊、隱約。
清晰、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