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稅的意思、賦稅的詳細解釋
賦稅的解釋
(1) [taxes]∶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
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duty]∶依照法律或習俗征收的款項,尤指應付給政府的費用
詳細解釋
(1).田賦和捐稅的合稱。《管子·山至數》:“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将無以應賦稅繼衣食也。” 曹禺 等《膽劍篇》第四幕:“減賦稅,省刑罰,開溝洫,選賢能,輕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來。”
(2).征收或繳納租稅。《漢書·西域傳上》:“賦稅諸國,取富給焉。”《明史·食貨志二》:“糧長者, 太祖 時,令田多者為之,督其鄉賦稅。”《清史稿·食貨志二》:“自 世祖 定賦稅之制,正雜欵繁多。”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稅的解釋 稅 ì 國家向企業或集體、個人征收的貨币或實物:稅收。稅額。稅款。稅率。稅法。稅制。稅務。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賦稅是政府為實現國家職能,通過法律規定向民衆征收的款項,是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
基本定義
賦稅包含田賦(土地稅)和捐稅(各類行政性收費), 既指具體的征收款項,也體現政府與民衆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例如清代洪亮吉曾描述“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反映賦稅調整與社會治理的關聯。
-
曆史演變
- 古代範疇:秦漢至明清,賦稅以田賦為主,兼含人頭稅、徭役折算等。如《後漢書》提到諸侯“賦稅減削”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 現代轉型:20世紀後,“賦稅”逐漸被“稅收”替代,後者更強調法律規範性。但賦稅仍被視為涵蓋稅收法規制定與執行過程的廣義概念。
-
社會作用
賦稅具有四大職能:
- 財政職能:為國家提供經濟基礎;
- 經濟調節:通過稅率影響資源配置;
- 社會公平:調節收入分配(如累進稅制);
- 監督職能:反映經濟運行狀況。
我國強調賦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民生保障與公共建設。
-
與稅收的差異
賦稅在曆史上涵蓋更廣,包括非貨币形式的勞役、實物稅等;現代稅收則特指貨币化、法制化的征收體系。例如唐代韓愈提到“農夫桑婦無以應賦稅”,即包含實物稅和勞役成分。
需注意,賦稅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層面。研究古代經濟時,需結合田賦、徭役等綜合考察;現代讨論則更多聚焦稅收政策與社會公平的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稅是指政府根據法律規定,從居民或企業收取的一種財政征稅方式。下面為您提供更詳細的信息:
一、拆分部首和筆畫:賦稅的拆分部首是貝(貝字旁)和財(貝字旁),總共有11個筆畫。
二、來源:賦稅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賦指的是由上級政府賦予的稅種,如各項稅收規則和稅率;稅則是應納稅人按規定納稅的具體項目和标準,也即稅的具體内容。因此賦稅就是指由政府依法賦予的稅種。
三、繁體:賦稅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賦稅。
四、古時候漢字寫法:賦稅詞的古代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賦稅。
五、例句:政府通過賦稅來籌集資金,用于公共事業的建設和社會福利的提供。
組詞:賦權、賦予、賦稅法、賦稅制度
近義詞:稅務、稅收
反義詞:減稅、免稅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