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稅的意思、賦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稅的解釋

(1) [taxes]∶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

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duty]∶依照法律或習俗征收的款項,尤指應付給政府的費用

詳細解釋

(1).田賦和捐稅的合稱。《管子·山至數》:“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 唐 韓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農夫桑婦将無以應賦稅繼衣食也。” 曹禺 等《膽劍篇》第四幕:“減賦稅,省刑罰,開溝洫,選賢能,輕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來。”

(2).征收或繳納租稅。《漢書·西域傳上》:“賦稅諸國,取富給焉。”《明史·食貨志二》:“糧長者, 太祖 時,令田多者為之,督其鄉賦稅。”《清史稿·食貨志二》:“自 世祖 定賦稅之制,正雜欵繁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稅是漢語中表示國家強制征收錢糧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賦稅指國家政權依法向公民或經濟組織征收的貨币或實物。


二、曆史淵源與演變

  1. 古代制度

    西周“井田制”已有“九賦”之說,漢代确立田賦、口賦等稅種。唐代“租庸調”與明代“一條鞭法”标志貨币化改革(據《中國賦稅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 現代意義

    當代賦稅體現為增值稅、所得稅等法定稅種,強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財政屬性(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三、社會意義與特征

  1. 強制性:公民依法履行納稅義務,拒繳需承擔法律責任;
  2. 無償性:稅款歸國家統一支配,不直接返還納稅人;
  3. 公益性:稅收用于教育、醫療、基建等公共服務(據《財政學》,陳共著)。

示例語境:

“明清時期賦稅沉重”指政府征收的田賦、丁銀等超出民衆承受能力;

“數字化賦稅管理”體現現代稅收征管的技術革新。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中國稅收制度史》(吳兆莘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3. 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庫(www.chinatax.gov.cn

網絡擴展解釋

賦稅是政府為實現國家職能,通過法律規定向民衆征收的款項,是田賦及各種捐稅的總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賦稅包含田賦(土地稅)和捐稅(各類行政性收費), 既指具體的征收款項,也體現政府與民衆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例如清代洪亮吉曾描述“賦稅之繁重者,酌今昔而減之”,反映賦稅調整與社會治理的關聯。

  2. 曆史演變

    • 古代範疇:秦漢至明清,賦稅以田賦為主,兼含人頭稅、徭役折算等。如《後漢書》提到諸侯“賦稅減削”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 現代轉型:20世紀後,“賦稅”逐漸被“稅收”替代,後者更強調法律規範性。但賦稅仍被視為涵蓋稅收法規制定與執行過程的廣義概念。
  3. 社會作用
    賦稅具有四大職能:

    • 財政職能:為國家提供經濟基礎;
    • 經濟調節:通過稅率影響資源配置;
    • 社會公平:調節收入分配(如累進稅制);
    • 監督職能:反映經濟運行狀況。
      我國強調賦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于民生保障與公共建設。
  4. 與稅收的差異
    賦稅在曆史上涵蓋更廣,包括非貨币形式的勞役、實物稅等;現代稅收則特指貨币化、法制化的征收體系。例如唐代韓愈提到“農夫桑婦無以應賦稅”,即包含實物稅和勞役成分。

需注意,賦稅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層面。研究古代經濟時,需結合田賦、徭役等綜合考察;現代讨論則更多聚焦稅收政策與社會公平的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

暗棹白暗扳駁傍花隨柳炳朖播種潮解瞠乎其後乘龍遲比魑祟戳活兒殚殘彈窩陡峭佛眼浮金鋼珠高屋帽割發各自為政宮人裹夾黑壤诃黎勒鴻崖黃鯉回老江山如畫江柱瞷聽挾治戒碑疾雷不及塞耳驚天動地金玉之言郡閣坤育類會淪歇螞蚱盟祝明澈木檄判折披腹披觏俏貨使持節霜帶死訊太寝獺祭潭思填咽銅聲響器凸面鏡托陀晚紅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