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妃嫔、宮女的通稱。《易·剝》:“貫魚,以宮人寵。” 李鼎祚 集解引 何妥 曰:“夫宮人者,後夫人嬪妾。”《左傳·昭公十八年》:“火作…… 商成公 儆司宮,出舊宮人,寘諸火所不及。” 杜預 注:“舊宮人,先公宮女。” 唐 韓愈 《毛穎傳》:“上親決事,以衡石自程,雖宮人不得立左右。”《三俠五義》第一回:“誰知一旁有個宮人名喚 寇珠 ,乃 劉妃 承禦的宮人。”
(2).官名。負責君王的日常生活事務。《周禮·天官·序官》:“宮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 孫诒讓 正義:“此官掌王寝,亦主服禦之事。”《史記·孝武本紀》:“ 欒大 , 膠東 宮人,故嘗與文成将軍同師,已而為 膠東王 尚方。” 宋 周密 《武林舊事·祭掃》:“朝廷遣臺臣、中使、宮人,車馬朝饗諸陵。”
“宮人”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一、妃嫔與宮女的通稱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古代宮廷中侍奉君主的女眷群體,包括妃嫔、宮女等。例如:
二、古代官職名稱
指負責君王日常生活事務的官員,屬《周禮》記載的官職體系:
補充說明
詩詞中常以“宮人”代指宮廷女性,如李賀《禦溝水》中“宮人正靥黃”描繪宮女妝容。需注意不同朝代制度差異,例如北宋廢除宮人等級後,該詞逐漸轉為對普通宮女的泛稱。
《宮人》一詞指的是古代宮廷中負責侍奉皇帝、皇後、妃子等女性的官員。她們生活在宮廷中,承擔着繁重的儀仗、服侍、陪伴、侍寝等工作。
《宮人》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和“人”,它共有11個筆畫。
《宮人》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宮廷制度,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宮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宮人》這個詞在古代常采用「宮人」的寫法,其中「宮」的上方會有一個叫做「宀」的字頭,而「人」則保持現代寫法。
1. 在古代,宮人們要服侍皇上和皇後,過着封閉的生活。
2. 宮人們在宮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責任。
3. 《紅樓夢》中描述了許多宮人的生活和命運。
宮廷、宮殿、宮女、宮裝、宮鬥
嫔妃、妃子、妃嫔、貴妃、貴人
皇帝、皇後、皇子、皇女、太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