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xes]∶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duty]∶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
(1).田赋和捐税的合称。《管子·山至数》:“古者轻赋税而肥籍敛。”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二:“农夫桑妇将无以应赋税继衣食也。” 曹禺 等《胆剑篇》第四幕:“减赋税,省刑罚,开沟洫,选贤能,轻徭役,叫百姓先富足起来。”
(2).征收或缴纳租税。《汉书·西域传上》:“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明史·食货志二》:“粮长者, 太祖 时,令田多者为之,督其乡赋税。”《清史稿·食货志二》:“自 世祖 定赋税之制,正杂欵繁多。”
赋税是汉语中表示国家强制征收钱粮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赋税指国家政权依法向公民或经济组织征收的货币或实物。
二者连用强调政权通过法律强制力获取财政资源的行为(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西周“井田制”已有“九赋”之说,汉代确立田赋、口赋等税种。唐代“租庸调”与明代“一条鞭法”标志货币化改革(据《中国赋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当代赋税体现为增值税、所得税等法定税种,强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属性(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示例语境:
“明清时期赋税沉重”指政府征收的田赋、丁银等超出民众承受能力;
“数字化赋税管理”体现现代税收征管的技术革新。
赋税是政府为实现国家职能,通过法律规定向民众征收的款项,是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定义
赋税包含田赋(土地税)和捐税(各类行政性收费), 既指具体的征收款项,也体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例如清代洪亮吉曾描述“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反映赋税调整与社会治理的关联。
历史演变
社会作用
赋税具有四大职能:
与税收的差异
赋税在历史上涵盖更广,包括非货币形式的劳役、实物税等;现代税收则特指货币化、法制化的征收体系。例如唐代韩愈提到“农夫桑妇无以应赋税”,即包含实物税和劳役成分。
需注意,赋税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侧重不同层面。研究古代经济时,需结合田赋、徭役等综合考察;现代讨论则更多聚焦税收政策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百城表板头八徵弊蠹逼狭柴潁畅明长夜长悠乘龙佳婿出口入耳错别字叨情断客遏云歌肺部斧釿勾哄合子弘烈纮綖花肥驾海校样禁垧酒律来复线肋底下插柴冷吟吏曹陵政留用埋铭蛮军骂坐泯絶偏跛铅字合金清媚清阴全卦子惹口舌儒硎扇舆神志蚀败石宫诗槊霜矛殳仗司鼎叹凤探竿影草韬吟填户天縡讬产卫虎笑効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