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更棗的意思、三更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更棗的解釋

“三更早”的隱語。禅宗六祖 惠能 求道于五祖 弘忍 ,一日,五祖潛至碓坊,見 惠能 腰石舂米,乃問:“米熟也未?” 惠能 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五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 會祖意,三鼓入室,五祖為說《金剛經》,遂傳衣缽,命為六代祖。事見《壇經·行由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原來那詩句兒裡包籠着三更棗,簡帖兒裡伏着九裡山。” 王季思 注引 闵遇五 曰:“六祖 黃梅 園傳法時,五祖與粳米三粒,棗一枚。六祖悟曰:‘師令我三更早來也。’”按: 黃梅 ,即五祖 弘忍 。 明 汪廷讷 《獅吼記·住錫》:“一從傳得三更棗,何處能容半點塵。”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更棗”是漢語中的一個典故性隱語,源于禅宗六祖惠能求道的故事,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詞義解析

“三更棗”實為“三更早”的隱語,指代“三更時分(即深夜11點至淩晨1點)”。該詞源自禅宗五祖弘忍與六祖惠能的對話:五祖以杖擊碓三下,暗示惠能于三更時分前來,最終傳授衣缽。

2.典故出處

3.延伸用法

後世用“三更棗”比喻隱晦的暗示或玄機,尤其在文學作品中表達“通過符號傳遞深意”的語境。例如《西廂記》中以“三更棗”暗喻書信中的密約。

4.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提到“五祖贈粳米三粒、棗一枚”的細節,可能為典故的另一種演繹,但主流釋義仍以“三更早”為核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壇經》原文或相關禅宗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更棗的意思

《三更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深夜時分”。在中國民間傳說中,相信三更時刻,也就是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期間,是陰魂聚集、惡靈作祟的時間段。因此,人們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深夜時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三(sān),木(mù)

拆分筆畫:三(3畫),更(9畫),棗(9畫)

來源

《三更棗》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的楚厲王二十四年,但具體來源不太清楚。

繁體

《三更棗》的繁體字為「三更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更」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寫作「替」。因此,古代寫作「三替棗」。

例句

1. 夜已深,我還在三更棗時堅持工作。

2. 他每晚都習慣在三更棗時散步,享受寂靜的夜晚。

組詞

三番五次、三心二意、更始

近義詞

半夜、深夜、午夜

反義詞

早晨、白晝、黃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