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诰誓的意思、诰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诰誓的解释

(1).古代君王训诫勉励民众的文告。《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 范宁 注:“誥誓,《尚书》六誓七誥是其遗文。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誥誓而信自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唐 虞 流于典謨, 商 夏 被于誥誓。” 范文澜 注:“《尚书》所载皆典謨训誥誓命之文。”《新唐书·柳浑传》:“ 浑 跪曰:‘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

(2).借指《尚书》《文选·班固<典引>》:“帝者之上仪,誥誓所不及已。” 蔡邕 注:“本事曰誥,戎事曰誓。” 吕延济 注:“誥誓谓《尚书》也。言 汉 帝之仪则,《尚书》所载亦不及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诰誓(gào shì)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诰”与“誓”二字构成,属古代官方文书与礼仪用语,具有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内涵。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义分解

  1. 诰(gào)

    指古代帝王或上级对臣属的训诫、告谕文书。《说文解字》释:“诰,告也。” 如《尚书》中的《康诰》《酒诰》均为周王对臣民的正式文告。

    功能:多用于颁布政令、申明制度或教化民众,体现统治权威。

  2. 誓(shì)

    指郑重立约、承诺的言辞或仪式。《尔雅·释言》注:“誓,约束也。” 如《尚书·汤誓》为商汤伐桀前的动员誓词。

    功能:常见于军事盟约、祭祀典礼,强调信用约束力。


二、复合词释义

“诰誓”合称,特指古代帝王或诸侯通过正式文书与盟誓形式颁布的法令、规约,兼具训诫与契约双重性质。


三、历史用例与权威参考

  1. 《尚书·周书》

    篇目如《大诰》《牧誓》分别代表“诰”与“誓”的典型文本,后世合称“诰誓”为周代法典文书的总类之一。

  2. 《礼记·曲礼下》

    载:“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说明“誓”与盟约仪式的关联,而“诰誓”则整合了文书与仪礼的双重权威性。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定义:“诰誓,古代君王发布的诫敕与誓命。” 强调其作为统治工具的正式性与强制性。


四、文化内涵

诰誓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礼法合一”的政治传统:


权威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2. 《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礼正义》(中华书局)
  4. 《礼记集解》(中华书局)
  5.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诰誓”是古代文献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君王训诫民众的文告
    指古代统治者用于告诫、勉励臣民或申明政令的官方文书。这类文告常见于《尚书》,如《大诰》《康诰》《汤誓》等篇目,内容多涉及战争动员、政策宣导或道德教化。例如《穀梁传》提到“誥誓不及五帝”,说明其兴起于后世社会治理需求增加的时期。

  2. 代指《尚书》
    因《尚书》收录了大量诰誓类文献,后世常以“诰誓”借代《尚书》整体。如《文心雕龙》称“商夏被于誥誓”,即指《尚书》中夏商时期的诰誓篇章。

二、延伸背景

三、参考资料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尚书》相关注释或《文心雕龙·史传》等典籍,结合历史文献深化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黯暧鲍室变脸并床卜问电逝堆焊渎职分殊浮末改火跟班汉氏槐蛾华丽诲道会心挥扬虎狼渐诈椒闱洁士惊吪惊飍金花茶矿泉水款至蜡烛两上领马衔明斯克嫋嫋婷婷鸥泛帲幪千沟万壑七步绮才啓发靘好清醴轻言轻语瑞锦窠稍饩圣畧盛溢失敬石首局贪禄逃顿铁甲听真恫鳏屠酤土市子万口一辞温色文兽无隙可乘仙僮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