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告讦的意思、告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告讦的解释

责人过失或揭人阴私;告发。《汉书·刑法志》:“及 孝文 即位……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訐之俗易。” 颜师古 注:“訐,面相斥罪也。” 宋 苏轼 《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昔之为天下者,恶告訐之乱俗也,故有不干己之法,非盗及强姦不得捕告。” 明 王錂 《春芜记·定计》:“﹝ 王小四 ﹞只在市井胡行,不怕官司告訐。”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八:“后数年, 镜 为乡人告訐,亡命不知所终。” 刘师培 《悲佃篇》:“ 明 代之时,北境之田招民开垦,彼此告訐,或投献于王府勋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告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揭发他人隐私或过错"。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告"意为举报、揭发,"讦"指攻击他人短处,二字组合后形成"以揭发他人私事为手段的指控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汉书·刑法志》,记载秦汉时期官府鼓励民众相互检举的制度背景。

从构词法分析,"讦"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面相斥罪",强调当面对质的指控方式。在汉代法律制度中,"告讦"被纳入"告劾"体系,成为司法程序的重要环节,《中国法制史》记载当时存在"奖励告奸"的明文规定。但过度告讦也引发社会问题,《史记·孝文本纪》即批评"民相告讦"导致"风俗薄恶"的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史学论述或文学批评领域。王力《古代汉语》指出,唐宋以降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告讦"逐渐被"告诉""控告"等中性词汇替代。当代法学研究则将其视为传统"连坐制度"的衍生形态,相关讨论见于《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研究》等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告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历史引证

  1. 《汉书·刑法志》记载:“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此处指汉孝文帝时期,社会风气从热衷互相揭发转为宽厚,颜师古注“訐,面相斥罪也”。
  2. 宋代苏轼在《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中提到“恶告訐之乱俗”,强调此类行为对社会伦理的破坏。

三、用法与示例

四、社会影响

古代统治者认为“告讦”易导致人心不古,如汉孝文帝通过宽厚政策试图扭转此风。宋代法律亦规定“非盗及强奸不得捕告”,限制滥告行为。

五、相关词汇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汉书》及苏轼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贝塔射线碑文崩倒变隔敝屣薄技长排婵嫣迟廻持异崇墉百雉垫喘儿第二次东征敌国外患斗争遁心法空芳姿负业弓冶官治龟从海魂衫还锦鹤骨笛合行荒郊恍如梦境华苹回青娇嗔浄饭王金铉遽色烙花六等马不入厩褭褭旁乡迁云奇薄髯鬓人生路不熟山东快书生剥设心积虑食必方丈市府时失书刊号舒遟私求头马佗生痿躄微号献奉相迹綫溜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