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魄的意思、伏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魄的解释

(1).古代迷信,谓人始死时魂魄离体未久,可持死者之衣升屋,北面三呼,招其魂魄归体,称为“伏魄”。伏,通“ 復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及帝病困, 卞后 出看疾。太后入户,见值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耶?’云:‘正伏魄时过。’”

(2).指死而复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后 任 ( 任自举 )死,伏魄时口号别亲友云:‘六旬失足下 蓬 瀛 ,今日才欣返玉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魄(亦作“复魄”)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专指为死者招魂的仪式。《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时解释为“古时人初死,生者升屋呼魂以复其魄”,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特定仪式让亡者的魂魄归附躯体,完成阴阳两界的过渡。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从字源看,“伏”通“復”,含返还之意;“魄”指依附形体的精神。《辞源》释为:“复,返也;魄,形也。招魂复魄,冀其復生”,体现古人“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生命观。

  2. 历史背景

    此俗源自周代,《仪礼·士丧礼》记载“复者一人,以爵弁服升自东荣”,由专人持死者衣物登屋三呼其名,后将衣物覆于尸身,象征魂魄回归。

  3. 文化内涵

    仪式蕴含三重诉求:一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眷恋,二是完成魂魄与躯体的最终结合,三是通过《颜氏家训》所言“送形而往,迎魂而返”实现生死两安的心理慰藉。

  4. 相关习俗

    唐代演变为三日“复魂祭”,明清时期部分地域保留“点引魂灯”“撒买路钱”等衍生形式,皆属伏魄仪式的文化延伸。

网络扩展解释

“伏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 古代招魂仪式
    指人刚去世时,魂魄尚未完全离体,生者持死者衣物登上屋顶,朝北方呼喊三次,试图召回魂魄使其归体。此仪式称为“伏魄”,其中“伏”通“復”(恢复)。例如《世说新语·贤媛》记载:“正伏魄时过”,即描述这一习俗。

  2. 指死而复苏
    在部分文献中,“伏魄”也引申为“死而复生”之意。如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提到“伏魄时口号别亲友”,即用此义。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班门别个鼻窒彩旛昌福晨兢夕厉螭鬽蹲蹲玳轴电斾貂襜底行肚脐耳傍风痱子粉奉腹凤凰台分疎浮湛连蹇赶集隔行观池管籥柜台过压寒悭画铺恢大晦缺活化石基建卷云烈山氏鸾笺论着禄气庐室厖然面柔嫩草尼居逆牲判释呛喇秦典勤民痊减三水部三左私煮讼訴韬匿特秉薙工同居异爨讬孤寄命温文尔雅羡门宵锦泄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