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绋讴的意思、绋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绋讴的解釋

挽歌。紼,通“ 綍 ”。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張驎 酒後挽歌甚悽苦”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莊子》曰:‘紼謳所生,必於斥苦。’ 司馬彪 注曰:‘紼,引柩索也。斥,疏緩也。苦,用力也。引紼所以有謳歌者,為人有用力不齊,故促急之也。’”《舊五代史·唐書·丁會》:“ 會 幼放蕩縱橫,不治農産,恆隨哀挽者學紼謳,尤嗜其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绋讴"是古代喪葬禮俗中的專用詞彙,由"绋"與"讴"兩個語素複合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特指出殡時挽柩者所唱的哀歌,其文化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構成 "绋"原指引柩的繩索,《周禮·地官·遂師》鄭玄注雲:"引绋所以挽柩",引申為送葬儀仗的象征物。而"讴"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齊歌也",段玉裁注強調其群體性和韻律性特征。二者結合形成送葬挽歌的專稱。

二、禮制功能 作為殡葬儀式的重要環節,《禮記·曲禮》記載"適墓不歌,送喪不由徑"的禮制約束,而绋讴正是這種禮制規範的具體實踐。漢代鄭玄在《三禮注》中特别說明,這種挽歌具有"節勞役"與"抒哀思"的雙重作用。

三、文學流變 《晉書·禮志》載魏晉時期挽歌已發展成獨立文學體裁,陸機《挽歌詩》可見"绋讴"元素向文人創作的轉化。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将"绋讴"與《薤露》《蒿裡》等樂府挽歌并列,印證了其從儀式歌謠到文學題材的演變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绋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來源與背景

  1. 文獻記載:
    •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後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張驎酒後挽歌甚悽苦”,劉孝标注引司馬彪的解釋:“绋讴所生,必於斥苦”,說明挽歌的産生與協調送葬者用力節奏有關。
    • 司馬彪進一步注釋:“引绋所以有讴歌者,為人有用力不齊,故促急之也”,即通過歌聲統一拉靈柩者的動作。

三、相關延伸

四、需注意的易混淆詞

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工具書确認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蹦豆兒标志層不明事理不殊才義纏仗陳報舛馳貙牙次鱗撮角亭子代謝大家族燈草席耳墜子反饋凡士林風散墳壤工穩工業生産體系詭禁古勁孤豚害相思橫了心角牴解日錦窠金蘭之交九逝口數溜溝子賣渡菛冬悶忿門郎暮去朝來迺在暖氣團蓬飄骈體文青苔求配軟怯濡洽喪敗晌午飯身體力行抒井筍席鐵擿同筆研夗專危立碨抰險不枭景小開門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