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明事理的意思、不明事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明事理的解釋

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不明事理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短語,指缺乏對事物基本道理或人情世故的理解能力,無法分辨是非對錯。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與構詞解析

  1. “不明”

    由否定前綴“不”+動詞“明”構成。“明”本義為光線充足(《說文解字》:“照也”),引申為知曉、通達(如《荀子·勸學》:“知明而行無過”)。

  2. “事理”

    “事”指客觀事物或行為,“理”指規律、準則(《韓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合成詞強調人情世故的普遍規律與社會共識。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不懂道理,不通人情”,強調其與社會基本認知準則的背離性。

  2. 《漢語大詞典》

    釋義:“不明事理謂不能明察事之是非得失”,側重對是非判斷能力的缺失(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三、語境應用與深層内涵


四、經典文獻佐證

《荀子·正名》中“知者明于事,達于數”間接闡釋了“明事理”的智慧标準。清代小說《鏡花緣》第23回更直接批判:“其人不明事理,連番取鬧”,反映該詞對愚昧行為的貶義指向(來源:中華書局《鏡花緣》校注本)。


引用文獻(實體書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7.
  3. 王先謙.《荀子集解》. 中華書局, 2013.
  4. 李汝珍.《鏡花緣》. 中華書局, 2013.

網絡擴展解釋

“不明事理”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對事物的道理或原委缺乏正确認識,無法理解事情的本質或邏輯,常形容人愚昧、固執或缺乏判斷力。


二、詳細解析

  1. 核心意義
    強調對事物本質、規則或人情世故的無知,表現為無法理性分析問題或處理事務。例如:面對複雜糾紛時,若僅憑主觀臆斷,則可能被評價為“不明事理”。

  2. 情感色彩
    含貶義,多用于批評他人态度蠻橫、不可理喻,或形容因認知局限導緻的錯誤行為。如提到“不可理喻,胡攪蠻纏”。


三、使用場景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1. “真正可鄙的是那些不明事理,胡亂造謠的勢利小人。”
  2. “小孩子尚未明辨是非,需耐心引導其明事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出處或擴展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網站(如查字典、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幫襯北戴河鄙流狴獄蠶兒城雉出疆村井大古登場帝畿恩旨翻把反戾非特風飑高爵重祿構夏冠軍賽匮藏還須狐媚魇道葷菜記丑言辯踦戶舊約譏責決雲劇繁爛精銀糧料使陸橋鹭鸶藤露天魯陽回日鹭嶼末後黏天蹑腳乾顧請屬丘樹森緑沈脈甚莫什襲而藏蝨建草叔舅腧穴叔丈人塌冗窕邃擿問王八崽子衛侍兀兀窮年像運纖指霞刹信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