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體文的意思、骈體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體文的解釋

見“ 駢體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體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其核心特點與演變如下:

一、定義與别稱

骈體文又稱骈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常用四字、六字句式,故别稱“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其名稱源于“兩馬并駕”(骈)的意象,強調句式兩兩相對的結構特點。

二、起源與發展

骈體文起源于漢代,定型于魏晉南北朝,并在南朝梁至隋唐時期達到全盛。南北朝文人因生活與思想受貴族環境束縛,更注重形式技巧,推動了骈文的流行。

三、主要特點

  1. 對仗工整:全篇以雙句(偶句)為主,句式嚴格對稱。
  2. 聲律和諧:講究平仄搭配,韻律铿锵,增強誦讀美感。
  3. 辭藻華麗:注重修辭裝飾,多用比喻、誇張等手法。
  4. 典故繁複:大量引用曆史典故,增強文化内涵。

四、影響與評價

骈文形式精美,但過度追求對仗、用典可能導緻内容空洞或文辭冗長。唐代以後逐漸衰落,但“四六文”仍在官方文書、應酬文章中沿用至清末。

五、代表作品與人物

南朝徐陵、庾信是骈文大家,代表作如《哀江南賦》。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亦為經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骈文的發展脈絡或具體作品分析,可查閱相關文學史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骈體文的意思

骈體文是一種文風,指的是文章或文學作品中使用連珠短語、句式并行的修辭格,以達到韻味獨特、緊湊生動的效果。它在古代文學中廣泛應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骈體文的拆分部首為骨(骨骼)、字部(文)、示部(表),總計15個筆畫。

來源

骈體文起源于古代,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宗伯·大師秩大夫》一文中。其後在唐宋時期達到了鼎盛,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手法。

繁體

骈體文(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骈體文中的字“體”在古代寫作“體”,而字“文”寫作“文”。古代的漢字更加難書寫,字形也有所差異。

例句

骈體文的例句:

浩渺滄海,波瀾壯闊;縱橫馳騁,翩若驚鴻。

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團結一緻,共創輝煌。

組詞

組詞:骈體、骈文、骈枝、骈句。

近義詞

近義詞:并列文、對偶文、對文體。

反義詞

反義詞:散文、抒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