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pture] 虏获
俘虏敌军三百人
亦作“ 俘掳 ”。亦作“ 俘卤 ”。1.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卤百万,总集 相州 ,断六十万人於 漳河 ,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 日本 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
(2).泛指捉住。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 弯弯绕 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3).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魏书·太祖纪》:“於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 贾彝 、 贾闺 、 晁崇 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如:不虐待俘虏。
(4).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 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 徐迟 《三峡记》:“ 祁连山 俘虏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见钟情。”《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
"俘虏"是汉语中具有明确军事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在战争行为中丧失自由的人员。《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作战时被敌方擒获的人员",该释义从行为主体、发生场景、结果状态三个维度界定了词语的适用范围。
从构词法分析,"俘"与"虏"在甲骨文时期已具备独立表意功能。《说文解字》释"俘"为"军所获也",强调军事行动的成果属性;"虏"则含"获也"之本义,着重捕获行为的强制性特征。二者组合后构成并列式合成词,强化了战争语境下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关系。
该词的词性呈现动态变化特征:作动词时指俘获行为(如"俘虏敌军将领"),作名词时指被俘对象(如"交换俘虏")。《汉语大词典》特别指出其语义场包含"战利品"的隐含属性,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将人员视为物资的认知模式。
近义词系统中,"战俘"侧重国际法地位,"囚虏"偏重监禁状态,而"俘虏"保持着更强的军事术语色彩。在文化传播层面,该词通过《三国志》《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将"擒纵之间见智勇"的战争智慧植入民族集体记忆,形成独特的语义景观。
“俘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lǔ,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义
指在战争或冲突中被敌方擒获的人员,即“战俘”。例如:“战场上俘虏敌军三百人”。
引申义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古籍出处,可查阅《韩非子》《说文解字》等文献。
百顷保摄霸儒布满册宝长镵承露囊陈状踳讹叠字牴梧东家行斗霜傲雪独一发酒疯奋发焚杅服媚讣闻附阻概愆簧管徽行火事葭管将军佩降致胶皮羁愁潏潏絶漠绝艺炕桌窾要哭庙阔远苦身焦思鳞切命诏末务呕煖泼火雨强伯惬适栖集青琐帏亲疏贵贱杞人之忧却老三百瓮虀骚子声奢市顷书报费私下桃李人跳沫妥贴拓造午桥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