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覆公折足的意思、覆公折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覆公折足的解释

《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二》:“太尉 樊稜 ,司徒 许相 ,皆窃位怀禄,苟进无耻,终无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 覆折 ”。《后汉书·李固等传论》:“ 李固 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岂不知守节之触祸,耻夫覆折之伤任也。”《周书·寇洛于谨等传论》:“及 谨 以耆年硕德,誉重望高,礼备上庠,功歌司乐,常以满盈为戒,覆折是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覆公折足”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源自古代典籍,指因能力不足导致重大失误,最终使重要事务倾覆失败。该成语的构成与演变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语义溯源

“覆公折足”脱胎于《周易·鼎卦》的爻辞“鼎折足,覆公餍”,原指鼎足折断导致祭品倾洒,象征责任者力不胜任而败事。东汉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引申为“力不能任,必有毁折之咎”,强调能力与职责匹配的重要性。

二、典故关联

该成语与“折鼎覆餗”同源,均以“鼎足折断”为意象。据《后汉书·窦融传》记载,窦融曾以“鼎折餗覆”警示大臣需量力而行,避免因才德不足导致国家动荡。南朝谢灵运在《撰征赋》中化用“覆公折足”暗喻政治失误,赋予其文学表达色彩。

三、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覆公折足”被定义为因能力欠缺或决策失误引发严重后果,常见于评价历史事件或组织管理案例。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喻不胜重任而败事”,强调对责任主体资质与后果的关联性判断。

四、使用范畴

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体,尤见于历史评论、政论文章及管理学领域。其修辞效果在于通过具象化的器物损毁(鼎折),暗示抽象层面的系统性崩溃,较“力不从心”等俗语更具历史厚重感。

网络扩展解释

“覆公折足”是一个源自《周易·鼎》的成语,其本义为“鼎足折断,导致鼎中食物倾覆”,后引申为比喻因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重任,最终导致公事败坏。以下是详细解析:

1.出处与字面意义

2.比喻意义

3.用法与特点

4.相关扩展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文献中的具体表现,可参考《后汉书》或《周易》相关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宝匳拔亲杯瓢杯水宾朋满座不啻天渊不改其乐柴鸡虫鱼学翠鬣淬磨刀耕火种滴涟涟地理家对比泛祭蜂窝煤逢殷风雨交加改步稾人宫宾孤竦辉烂麾钺轿行价银荆棘满途敬亭山金口木舌枯僵老祖莲华白烈性邻笛鯪鯉灵志林琅理正词直龙阳炉锤囔囔潜思撬窃情累邱蚓凄惋七言诗鬈须散片山巅生縠守死送人情坛坫忒杀文华殿先资萧郎骁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