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貢的意思、賦貢的詳細解釋
賦貢的解釋
賦稅。《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五曰賦貢以馭其用。” 鄭玄 注:“賦,口率出泉也。貢,功也,九職之功所稅也。” 陸德明 釋文引 晉 幹寶 曰:“賦,上之所求於下;貢,下之所納於上。”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貢的解釋 貢 (貢) ò 獻東西給上級,古代臣下或屬國把物品進獻給帝王:進貢。納貢。貢獻。貢品。貢賦。 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貢舉。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網絡擴展解釋
“賦貢”是中國古代與稅收相關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指賦稅的總稱,包含「賦」與「貢」兩種形式:
- 賦:按人口征收的貨币稅(鄭玄注“口率出泉”),具有強制性,體現統治者對民衆的索取。
- 貢:根據職業或屬地貢獻的實物稅(如糧食、特産等),源自九職(不同職業群體)的勞作成果,帶有臣服與敬獻性質。
二、制度溯源
最早見于《周禮·天官·大宰》,作為治理都鄙的“八則”之一,通過賦貢調節國家財政收支(“以馭其用”)。晉代幹寶進一步區分:賦是“上求于下”,貢是“下納于上”。
三、延伸含義
在曆史語境中,賦貢也象征地方對中央的臣屬關系。如諸侯國向天子進獻貢品,既體現經濟義務,也具政治象征意義。
四、與現代稅收的差異
賦貢具有明顯等級性與強制性,不同于現代平等納稅制度。其征收方式(實物/貨币)和用途(如祭祀、皇室開支)均服務于古代政權運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賦稅體系,可參考《周禮》原文或漢代經學家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貢(fù gòng)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賦”和“貢”。
1. 賦(fù):部首為貝,總筆畫數為8。賦,意為按規定标準要求寫作。例句:他受到了老師的嘉獎,因為他的作文賦得十分出色。
2. 貢(gòng):部首為貝,總筆畫數為8。貢,意為奉獻或進貢。例句:這個小國家每年向大國貢獻一定的物資。
來源:賦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皇帝統治時期。當時,各地的貴族或人民要向朝廷進貢特産或貢品,以示忠誠或交換物資。賦貢的概念從此形成,成為了中國古代的一種政治和經濟制度。
繁體:賦貢的繁體寫法和簡體寫法相同,沒有特殊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賦貢的意思和用法基本沒有變化。
組詞:賦職、賦詩、貢獻、貢品。
近義詞:獻藝、進貢、獻上。
反義詞:索取、收取、抗拒。
希望這些簡短的回答能幫到你,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很願意繼續回答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