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隱退遠避。《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策 以其長者,待以上賓之禮”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曰:“ 歆 既無 夷 皓 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
“韬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理解:
“韬邈”意為隱退遠避,強調主動選擇隱匿或遠離世俗紛擾的行為。該詞出自《三國志·魏志·華歆傳》裴松之注引晉代孫盛的評語:“歆既無夷皓韜邈之風,又失王臣匪躬之操。”(這裡的“夷皓”指古代隱士伯夷、商山四皓,用作隱退的象征。)
韬(tāo)
邈(miǎo)
曆史典故
孫盛用“韬邈”批評華歆缺乏隱士風骨,暗含對士人應保持獨立品格的期許。
現代用法
可延伸為低調處事、不張揚的智慧,例如形容人在複雜環境中隱藏實力、避免沖突的處世态度。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及《漢語大詞典》。
《韬邈》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隱藏、隱忍、不顯露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在某種場合下故意隱藏自己的優勢,以達到某種目的。
《韬邈》由部首“音”和“骨”組成。其中,部首“音”表示與聲音相關,而部首“骨”則表示與骨骼相關。根據目前的漢字拆分規則,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韬邈》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一篇中。子罕說:“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這裡的“藏器于身”即指韬邈之意,表示君子應該隱藏自己的才能,待到時機成熟時才大展拳腳。
《韬邈》的繁體字是「韜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韬邈的字形與現在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韬的字形為“敕”并且沒有“音”部首,而邈的字形為“卯”。
1. 他在工作中總是韬邈自己的才智,等待合適的時機向上司展示。
2. 她一直韬邈自己的************,直到最後一刻才揭示自己的真實面貌。
韬光養晦、韬光隱晦、韬光韫玉、韬光漸進。
隱藏、隱忍、不張揚、遮掩。
顯露、展示、炫耀、誇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