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春秋 時 魯國 宣公 、 成公 、 襄公 三國君。《左傳·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 明 楊慎 《季文子三思》:“ 季文子 相三君,其卒也無衣帛之妾、食粟之馬,無藏金玉,無重器備, 左氏 侈然稱之。”
(2).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東漢 窦武 、 劉淑 、 陳蕃 。《後漢書·黨锢傳序》:“ 竇武 、 劉淑 、 陳蕃 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蔡伯喈 評之曰: 陳仲舉 彊於犯上, 李元禮 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 仲舉 遂在三君之下, 元禮 居八俊之上。” 清 王晫 《今世說·德行》:“時論其( 嚴顥亭 )名,在三君八俊之間。”
(3).三個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東漢 陳寔 及其子 陳紀 、 陳谌 。《後漢書·陳紀傳》:“弟 諶 ,字 季方 ,與 紀 齊德同行,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 唐 張說 《中書令逍遙公墓志銘》:“公( 韋嗣立 )考侍中,為國元輔,兄 承慶 ,當代齊名。鹹以令德,繼和金鼎; 扶陽 二相, 陳氏 三君,復追美矣。”
(4).指 明 末東林黨的 趙南星 、 鄒元标 和 顧憲成 。見《明史·趙南星傳》。
(5).指三茅君。 唐 陸龜蒙 《閑居雜題·飲岩泉》詩:“已甘 茅洞 三君食,欠買 桐江 一朵山。”詳“ 三茅君 ”。
“三君”是一個曆史典故性詞彙,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時代背景和文獻語境來理解。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指魯國宣公、成公、襄公三位國君。據《左傳·襄公五年》記載,季文子輔佐三位君主期間廉潔奉公,被贊“相三君矣,而無私積”,成為忠臣典範。
指窦武、劉淑、陳蕃三位士人領袖。他們因反對宦官專權被尊為“一世之宗”,《後漢書·黨锢傳序》明确記載這一稱號。
指陳寔及其子陳紀、陳谌。三人以德行聞名,《後漢書·陳紀傳》稱其“父子并著高名,時號三君”。
指趙南星、鄒元标、顧憲成,三人是東林黨早期核心人物,以清議朝政著稱。
指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道教尊為神仙,但此說較少見于主流文獻。
說明:前四類解釋均有明确曆史文獻支撐,其中前三種使用頻率較高。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擴展人物生平,可參考《左傳》《後漢書》及明代東林黨相關研究。
《三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三個君主或三位君王的意思。
《三君》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字旁)和“口”(口字旁),筆畫數為6畫。
《三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曆史文化背景下,當時中國的君主制度較為常見,一個國家可以有多個君主,因此出現了“三君”這個詞。
《三君》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三君」。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以使用篆書或隸書等變體字體來書寫《三君》。
1. 在古代國家的政治體制中,常常有三君共治的情況。
2. 曆史上的三君内鬥最終導緻了整個王朝的衰落。
1. 三合一
2. 三思而行
3. 三國演義
1. 三聚氰胺
2. 三賢
3. 三教九流
1. 一君
2. 單君
3. 獨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