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 代試士時,于考場中設置的監視人員。 清 仍之而失其實,但供役使而已。《明史·選舉志三》:“試士之所,謂之貢院;諸生席舍,謂之號房;人一軍守之,謂之號軍。”《糊塗世界》卷十一:“ 岑其身 急急問號軍道:‘什麼事?’號軍道:‘鬧鬼!’” 朱自清 《南京》:“似乎直到晚上,頭場題才出來,寫在燈牌上,由號軍抗着在各號裡走。”
(2).即教軍。 太平天囯 革命時期,在 貴州 ,由白蓮教組織和領導的 苗 漢 兩族農民起義軍,以旗幟、服裝的色别,分為紅號、黃號、白號三支。1855年( 鹹豐 五年)至1868年( 同治 七年)間,曾先後在 平越 、 遵義 、 銅仁 、 思南 等處,略地占城,聲勢浩大。 清 政府調 席寶田 、 唐炯 率 湘 川 軍入 黔 ,瘋狂 * ,號軍首領 劉義順 被俘,犧牲于 成都 ,起義失敗。
“號軍”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
起源與職責
明代科舉考試時,貢院内設有“號房”(考生席位),每個號房由一名“號軍”看守,主要負責維護考場秩序、監督考生行為。清代延續此制,但逐漸演變為普通雜役人員,失去原有監察職能。
文獻佐證
《明史·選舉志》記載:“人一軍守之,謂之號軍”。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也提及號軍舉燈牌傳遞考題的情景。
背景與組成
19世紀中葉(1855-1868年),貴州苗漢農民在白蓮教組織下起義,因旗幟、服裝顔色分為“紅號”“黃號”“白號”三支,統稱“號軍”。
活動與結局
起義軍曾占領平越、遵義等地,後被清廷派湘川軍鎮壓。首領劉義順被俘犧牲于成都,起義失敗。
“號軍”既指科舉考場的監管人員,也指清末貴州反清起義軍。兩者分屬不同曆史場景,需結合語境區分。
《號軍》是一個普通的漢字詞彙,指的是指揮軍隊,發號施令。
《號軍》這個詞的部首是口(kǒu),它的筆畫數為8畫。
《號軍》來源于古代用字,“號”指指揮軍隊,表示發號施令,“軍”則指軍隊。
繁體字的《號軍》為「號軍」。
在古代漢字中,「號軍」可以寫作「號軍」。
1. 在軍隊中,指揮官會號軍,布置任務。
2. 我們要加強軍事訓練,以提高號軍的能力。
號令、號角、號召
號令、軍令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