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産生議論。《南齊書·高逸傳·明僧紹》:“不食 周 粟而食 周 薇,古猶發議,在今寧得息談邪?”
(2).提出建議。 黃鴻壽 《開設資政院》:“院中内容,笑柄不一……議事日表第一第二項歸併於第六項之特任股員,係 勞乃宣 登臺發議,多數議員不俟議長宣告表決,即起立贊成。”
(3).交付讨論。
“發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權威來源和實際用法具體分析如下:
指因某事件或觀點引發讨論或争議。例如:
“他就是有個缺點,好發議論,常常信口雌黃。”
(此句中的“發議”強調因個人言論引發他人議論,帶有負面色彩。)
表示主動提出意見或方案。例如:
黃鴻壽《開設資政院》中記載,勞乃宣“登台發議”,多數議員直接起立贊成,體現正式場合中的提議行為。
指将議題提交至群體或機構進行審議。常見于正式文書或會議流程中,例如:
清代文獻中記載的“議事日表歸併于特任股員”,即屬于将議題交付讨論的典型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南齊書·高逸傳》等文獻來源。
“發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為「發」和「議」。
「發」的拆分部首是「⻊+丿」,總計有5個筆畫。它在拆分時通常作為左邊的部首。作為一個獨立的字,「發」的意思是頭發。而在組詞中,它還有其他的含義,比如表示發射、傳播等。
「議」的拆分部首是「讠」,總計有4個筆畫。它在拆分時通常作為上部的部首。作為一個獨立的字,「議」的意思是商議、讨論。它也可以作為一個後綴,表示進行某種辯論或讨論的行為。
「發議」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具有「發表讨論的意見」的含義。在現代漢語中,它常用來描述讨論、辯論的行為,特别是指在會議上或學術讨論中進行的意見交流。
在繁體字中,「發議」有可能寫作「發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發議」并沒有具體的記錄或确切的寫法,因為它的使用時間并不是很久遠。在舊時期的文獻中,「發議」一詞的出現頻率并不是很高。
以下是一個例句:“我們明天的會議将探讨這個問題,歡迎大家發議。”
與「發議」相關的組詞有「發言」「發表」「讨論」「意見」「交流」等。
「發議」的近義詞有「商議」「辯論」「讨論」等。
「發議」的反義詞可以視具體語境而定,但可以考慮「默認」「一緻」「無異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