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伏着的水源。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渭水一》:“故瀆東逕 成紀縣 ……又東,潛源隱發,通入 成紀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聖水》:“其水伏流裡餘,潛源東出。”
“潛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潛源”指潛伏着的水源,即地表下隱藏的水流或泉眼,通常需要特定條件才會顯現。例如《水經注》中描述河流走向時,常用此詞說明地下水源的存在。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經注》:
近義詞可參考“伏流”“暗泉”,但“潛源”更側重地理學描述,常見于古籍或水文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多用于學術或文學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水經注》原文,可參考、5的典籍引述。
潛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隱藏的、潛伏的來源或根源。
拆分部首和筆畫:潛源由“水”字的“氵”部和“元”字的“兒”部組成,共有16個筆畫。
來源:潛源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文帝紀》中,用來指代某個事物的根本來源或根源。
繁體:潛源(注:以繁體字形式呈現)。
古時候漢字寫法:潛源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緻。
例句:他那種野心陰謀的潛源已經被他的敵人揭露了出來。
組詞:潛源可以和其他詞語結合,形成新的詞組,例如:潛源埋伏、潛源隱患等。
近義詞:隱藏、潛藏、内在。
反義詞:顯露、暴露、表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