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罚誓的意思、罚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罚誓的解释

犹发誓。《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罚誓道:‘若负了大娘此情,死后不得棺殮。’”《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私下摆个酒盒,要 满官人 对天罚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罚誓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指通过自我诅咒的方式表达决心或承诺。该词由“罚”(处罚)与“誓”(誓言)复合构成,体现古代社会对诺言的重视及违背誓约的惩戒意识。《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发假誓,受报应”,强调其隐含的因果约束力。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罚”在此处非实际刑罚,而是借用天罚、神罚的威慑强化誓言的效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此类词语常见于民间契约、结盟等场景,例如“若负约,甘受天罚”等表达。明清小说如《醒世恒言》中可见“罚誓”用于人物对话,反映其作为信用担保的社会功能。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方言及文学作品中仍有留存。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吴语区保留“罚死咒”等类似表达,用于加重承诺语气。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诺守信”的传统价值观,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罚誓”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发誓时附加违背誓言的惩罚条款,强调承诺的严肃性和对后果的承担。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发誓时明确违背誓言后的惩罚措施,例如《初刻拍案惊奇》中道士发誓“若负此情,死后不得棺殓”,即用惩罚强化誓言的约束力。

二、使用场景

  1. 古典文学:多见于明清小说,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人物对天罚誓,体现承诺的庄重性。
  2. 强调责任:通过附加罚则(如不得善终、遭受报应等)表明对誓言的重视。

三、与普通“发誓”的区别

普通发誓仅表达决心,而“罚誓”额外包含违约后果的预设,例如“死后不得棺殓”等具体惩罚内容。

四、相关文献例证

五、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学或仿古语境中,用以刻画人物的决绝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百味编者案不息裁觚车从吃十方绸缪帐扆出殡忖料点唱递延资产垩帚发华泛酒樊篱飞鞚费嘴風馬牛不相及風威诡伏滚蛋和成衡笄画轮车晃荡黄山鉴湖鉴识娇红计出无奈诘鞠峻德渴羗旷样临途利刹迈绝眉眼传情面面相窥明教南征北讨滂母盘涡辟地开天破片乾打垒諐耗倾塌羣竖扫径少待实学谈不容口套滙跳鳞徒士王囚晚莟污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