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服喪的從服之一。《禮記·大傳》:“從服有六:有屬從,有徒從。” 孔穎達 疏:“有徒從二也……與彼無親,空服彼之支黨。”
(2).隨從的徒衆。《後漢書·袁安傳》:“﹝ 袁忠 ﹞一見太守 王朗 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絶。” 李賢 注:“《謝承書》曰‘ 忠 乘船載笠蓋詣 朗 ,見 朗 左右僮從皆青絳采衣,非其奢麗,即辭疾發而退。’”《北齊書·儒林傳·張景仁》:“良馬輕裘,徒從擁冗,高門廣宇,當衢向街。”
“徒從”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與死者無直接親屬關系,但因禮儀需要而跟隨他人服喪的行為。這一含義源自《禮記·大傳》的記載,孔穎達注解為“與彼無親,空服彼之支黨”。例如在宗法制度中,臣子需為君主的親屬服喪,即屬于“徒從”的範疇。
指跟隨主官的仆從或下屬群體,不含核心成員。如《後漢書·袁安傳》描述袁忠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而心生反感,此處的“徒從”即指隨行仆役。現代語境中也可用于描述盜賊團夥中的底層跟從者(例:“歹徒從後方追趕”)。
部分詞典(如)提到“徒從”作為成語,表示“盲目追隨他人,缺乏主見”,但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未見明确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特定語境下的解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徒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隻是依從跟隨,沒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徒從》的部首是彳(chì),總共有9個筆畫。
《徒從》最早見于南朝宋梁代柯山《講無記》:“豈少聰明之士,務淳和以自别;苟安靜而能授閱,則徒從而不竄,是故君子有以厭焉。”意指隻是跟隨他人而不思考的人,沒有自己的主見。
《徒從》的繁體字為「徒從」。
古時候,《徒從》的寫法是稍有差異的。例如,出自清代龔鼎孳《事林廣記補注布遺》的寫法為「徒從」;出自清代姚鼐《字林西傳補遺》的寫法為「徒從」。
他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徒從别人。
徒弟、徒兒、徒勞、徒步、徒增、徒勞無益
順從、從衆、隨波逐流、盲從
獨立、獨立思考、自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