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述的意思、讽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述的解释

传诵。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诵读、转述或复述经典文献(尤其是儒家典籍)来传达其中的思想或教诲。该词强调对文本的忠实传达与内在精神的领悟,而非简单的机械背诵。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详述其义:

一、基础释义与字源

  1. 讽:本义为背诵、诵读。《说文解字》释“讽”为“诵也”,即出声朗读典籍。引申为以含蓄方式劝谏或表达意见。
  2. 述:指传述、陈述。《论语·述而》有“述而不作”之说,强调传承而非创新。

    讽述二字结合,特指通过诵读经典并转述其义理,实现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

二、古典文献中的用例

  1. 《文心雕龙·诠赋》:

    “汉初词人,顺流而作……皋、朔已下,品物毕图。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刘勰在此批评汉赋偏离讽谏传统,侧面反映“讽述”应承载的教化责任(来源: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80页)。

  2. 《后汉书·儒林传》:

    记载学者“朝夕讽述经义”,体现其作为学术传承的核心方式(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

三、现代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释义:

讽述:诵读并传述经典。

示例引《南齐书·刘瓛传》:“瓛儒业冠于当时……学徒皆亲执经卷,朝夕讽述。”(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2年,第11卷第218页)

四、文化功能与延伸

“讽述”在古代教育中具双重意义:

五、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今多见于古典文学或史学研究中,描述古代学者传承经典的行为,如:

“清代朴学家注重考据,但仍以讽述六经为治学根基。”(来源: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

讽述是融合诵读、阐释与教化的传统学术行为,其权威性植根于典籍传承的实践,在汉语史中承载着文化延续的核心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讽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一、现代语境中的含义(讽刺性表达)

根据权威词典解释,讽述由“讽”(讽刺、嘲笑)和“述”(陈述、表达)组成,指通过讽刺或调侃的方式表达观点。这种用法常见于:

  1. 文学作品:通过反讽手法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2. 演讲或辩论:以幽默讽刺增强观点说服力;
  3. 社交媒体:用调侃方式评论时事或现象。

例如:“他的文章充满讽述,看似轻松却直指社会弊端。”


二、古籍中的含义(传诵)

部分文献如《论衡·谈天》提到“讽述”意为传诵,指对某些言论或故事的流传与讨论。例如汉王充写道:“相随观读讽述以谈”,描述人们传诵奇异言论的现象。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论衡》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菴蔼襃劝北京市标老儿髌脚波扰不亢不卑裁人唱声成器椿萱滀水大盗蹲安風旋分茅列土更改狗碰过物衡笄浣雪昏耗简固赆送九工霁岫急智倦乏糠包课耕溃溢绫罗令史柳影花阴漉巾迈世嫚词蛮客梅信木杖纳喊南疆黏吝缴绕秦人洞颀省骚离商招山乐善色赎银叹嘉讨罚条桌同文馆万恨千愁维持会违代伪证显扬霞思天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