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體中哀辭的一種。用以哀悼死者而贊其功德。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一曰史贊,一曰哀贊,一曰雜贊。”自注:“ 方熊 《文章緣始補注》:‘史贊,詞兼褒貶,若《史記》、《索隱》、《東漢》、《晉書》諸贊是也。哀贊,哀人之沒而述德以贊之者是也。’”
哀贊是漢語中一個兼具情感表達與文體特征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哀贊"由"哀"與"贊"二字構成,本義指哀悼與贊頌的結合體。《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哀悼性贊文",特指用于祭奠儀式中,既表達哀思又彰顯逝者德行的文體(來源:《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89頁)。
二、文體特征 該文體肇始于漢魏時期,成熟于唐宋,常見于墓碑銘文與祭文。明代吳讷《文章辨體序說》記載:"哀贊之制,貴在情真而辭雅,哀而不傷,贊而不谀",強調其情感表達的節制性(來源:漢典網古代文體研究專欄)。
三、語用演變 現代漢語中,"哀贊"的使用範疇已擴展至:
四、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念,體現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的情感表達範式。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特别指出:"哀贊之作,實乃禮文相濟之典範"(來源:國學網文獻數據庫)。
“哀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哀辭的一種文體形式,用于哀悼逝者并贊頌其功德。例如姚華在《論文後編》中提到,哀贊與“史贊”“雜贊”并列,屬于哀辭的細分類型,其特點是“哀人之沒而述德以贊之”(即哀悼逝者時追述其德行以示贊美)。
部分詞典中将其解釋為成語,含義是“以悲痛的情感表達贊美”。其中“哀”指悲傷、哀痛,“贊”指贊揚,組合後表示在悲傷的基調下對人或事物進行稱頌。
建議在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或研究古代文體時,優先參考第一種含義;若涉及成語用法,需注意其權威性和具體出處。
百化壁道波潤策踵傳代牀杌呆人大金川打樁機阨僻耳檐兒惡征凡輕幹誤稿鞂耕牛為主遭鞭杖官牒鼓鼻咳唶核産卉物活絡忽悠悠健鬭箭漏校實驚堂金迷紙醉棘牆開迳愧喪昆明池苦水連疊龍華三會樓船軍麻绖彌裡木帝木辂難勝平晝青海馬窮晝雀翎娶媳婦閏日喪天害理色陣蛇杯苔階貪盜頽如完事文治武功險象小郎君邪絶醯壺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