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記載官吏姓名、爵祿的簿籍。《後漢書·李固傳》:“至於表舉薦達,例皆門徒;及所辟召,靡非先舊。或富室財賂,或子壻婚屬,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 南朝 宋 鮑照 《謝秣陵令表》:“臣負鍤下農,執羈末皂,情有局塗,志無遠立,遘命逢天,得污官牒。”
(2).授官的文書。 唐 李商隱 《為張周封上楊相公啟》:“況許之高選,光彼宦情,以曲臺之任用猶輕,憲署之發揮方盛。仍期官牒,不越歲時。”
“官牒”是古代文獻中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官吏名冊
指記載官員姓名、爵位、俸祿等信息的簿籍,相當于現代的職員名錄。例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即通過官牒記錄官員身份。
授官文書
指朝廷授予官職的正式文件。唐代李商隱在《為張周封上楊相公啟》中寫道:“仍期官牒,不越歲時”,此處“官牒”即指任命文書。
古代官牒的功能類似現代人事檔案或任命書,是研究古代官僚制度的重要文獻形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或唐代公文案例。
《官牒》是指官方機構發放的标志身份、身份憑證或行政許可等文件。它是官方對公民或機構進行管理、監管、控制等行為的一種具體體現。
《官牒》的拆分部首是宀 (mián) 和 牛 (niú)。
宀 (mián) 部首意為"宀字底部"。
牛 (niú) 部首意為"牛字頭部"。
《官牒》這個詞的筆畫總數是12畫。
《官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和制度。在古代,官牒是一種由各級官府發放的憑證,用以标明身份、權限以及相關事項。
《官牒》的繁體字為「官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官牒》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總體而言,其結構和意義與現代用法相似。
1. 他憑借官牒進入了限制區域。
2. 這個官牒證明他是一名合法的公務員。
3. 她用那張官牒解決了許多行政手續。
1. 官府 (guān fǔ):指政府機構。
2. 公牍 (gōng dié):指公家發給的文牍。
3. 南牒北裔 (nán dié běi yì):指國家邊境地區的行政管理。
1. 版圖 (bǎn tú):指國家的疆域範圍。
2. 禦玺 (yù xǐ):指皇帝的印信。
3. 文書 (wén shū):指各類文書文件。
1. 民間 (mín jiān):指不受官方機構控制或幹預的個體或群體。
2. 自由 (zì yóu):指不受限制或束縛的狀态。
3. 非官方 (fēi guān fāng):指不屬于官方機構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