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文治武功的意思、文治武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文治武功的解釋

比喻政治與軍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文治武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用于評價統治者或管理者政績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為“政治治理與軍事成就的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拆解

    • 文治:指通過文化教育、道德規範、法律政策等手段治理國家()。
    • 武功:指軍事征伐、國防建設等武力成就()。
      合稱表示統治者對内對外均有卓越貢獻。
  2. 整體含義
    常用于稱贊古代帝王或重臣在政治(文治)與軍事(武功)上的雙重功績(),如漢唐盛世。現代也用于形容管理者剛柔并濟的施政手段()。


二、曆史淵源與出處

  1. 經典出處
    源自《禮記·祭法》:

    “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
    (商湯以寬仁治國,周文王以文教安邦,周武王以武力平亂)()。

  2. 傳統觀念
    儒家提倡“文治為先,武功為輔”,強調先以教化安民,再以武力保國()。


三、用法與示例

  1. 典型語境

    • 描述帝王功績,如:“唐太宗文治武功俱盛,開創貞觀之治。”()
    • 現代擴展:如稱贊企業領導“既有文治(管理改革),又有武功(市場拓展)”。
  2.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太平盛世、經國濟世()
    • 反義詞:文恬武嬉、兵荒馬亂()

四、文化内涵

  1. 平衡之道
    強調“文”與“武”的互補性:文治維系社會穩定,武功保障國家安全()。
  2. 評價标準
    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統治者“内聖外王”的期待,即對内以德服人,對外以力護國()。

五、總結

“文治武功”不僅是對曆史人物的褒揚,更是對治國理念的凝練。它要求治理者兼具文化建設的遠見與軍事防禦的魄力,至今仍適用于評價綜合能力突出的領導者。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文治武功》的意思

《文治武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通過以德治國和發展武力來維持社會的安定。它強調了在統治和保護國家的過程中,同時注重文化和軍事力量的發展。

拆分部首和筆畫

《文治武功》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其中,“文”字是由“文”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4;“治”字由“氵”部和“台”部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武”字由“歹”部和“止”部組成,它的筆畫數為8。

來源

《文治武功》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篇中。荀子在這篇文章中強調了以文化和道德為基礎的國家治理和戰争勝利的重要性。

繁體

《文治武功》的繁體字為「文治武功」,沒有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文治武功》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1. 一個國家的繁榮和穩定需要兼顧文治武功。

2. 他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改革和培養軍事實力來實現文治武功。

相關詞彙

組詞:文化、治理、武力

近義詞:德治強兵、文化與軍事并重

反義詞:文治強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