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退隐的心愿。 唐 陈子昂 《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诗:“闻君 东山 意,宿习紫芝荣。” 唐 贾至 《赠裴九侍御昌江草堂弹琴》诗:“沉吟 东山 意,欲去芳嵗晚。”参见“ 东山 ”。
“东山意”是一个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的词语,其核心含义与隐逸志向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东山意”指退隐山林、追求闲适生活的愿望。该词源自东晋名士谢安隐居会稽东山的历史典故,后成为表达归隐之志的典型意象。
谢安隐居
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早年辞官隐居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期间寄情山水,拒绝朝廷征召,形成“东山高卧”的典故。
文化象征
谢安最终出山辅政成为名臣,使得“东山”既象征隐逸生活,又暗含贤者待时而动的深意,形成“东山意”的双重文化内涵。
部分现代解释认为该词也暗含逃避现实责任的意味(如),但传统语境中更侧重表达高洁的隐逸情怀。需注意不同语境下的语义侧重差异。
提示:如需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晋书》《世说新语》及唐代诗文注本。
《东山意》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做官不为民众出力,只顾着享受权力和财富,对人民的期望和需求漠不关心的现象。
拆分部首:方山云心
笔画:东(3画),山(3画),意(13画)
《东山意》一词源于《左传·哀公十二年》的记载,原文是:“今適適祸且不堪也,何咎不言。往者人曰韩孟也敢东山而西贾,其意安在。”形容当时的韩孟不关心国家大事,只以享受为乐。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官员对民众的不负责任态度。
繁体字为「東山意」。
在古代写法中,「意」的上方通常会加一个草字头,即「茵」,表示与草木有关联。同时,「东山」中的「山」字下方会加上「人」字旁,示意为人在山的东方,表示人们对山的向往。
他虽然身为官员,却总是玩乐不思进取,真是个典型的东山意。
东山意境、东山再起、奋发图强、无心恋战
享乐无忧、草木皆兵、贪图享乐、浮華愜意
甘为人梯、替天行道、舍己救人、舍生忘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