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的意思、地震烈度的詳細解釋
地震烈度的解釋
地震發生後在地面上造成的影響或破壞程度。地震烈度分為十二度。簡稱烈度。
詞語分解
- 地震的解釋 地球局部的震動或顫動,伴有造山運動或其他地殼運動詳細解釋.由地球内部的變動引起的地殼的急劇變化和地面的震動。古又稱地動。我國曆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紀年》 帝乙 三年。《春秋》 文公 九
- 烈度的解釋 地震烈度的簡稱,它與地震強度不構成比例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對地表及建築物破壞程度的宏觀指标,其定義和核心要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發生時,地表及建築物受影響的強弱程度。它通過人的感知、建築物損壞程度、地表變化等宏觀現象綜合判定,與震級不同,一次地震隻有一個震級,但不同地點烈度可能不同。
二、與震級的關系
- 正相關性:震級越大,通常烈度越高(如7級地震震中烈度可達Ⅸ度以上)。
- 計算公式:
- 震中烈度與震級關系:$$I_0=0.24+1.29M$$(M為震級)。
- 粗略估算:震中烈度≈(震級-1)×1.5。
三、影響因素
- 震源深度:淺源地震(如唐山地震12公裡)烈度更高。
- 地質條件:松軟土層或斷層帶會放大震動(如墨西哥城盆地效應)。
- 震中距:距震中越近,烈度越高。
- 建築物抗震性能:抗震建築可顯著降低破壞程度。
四、烈度等級與破壞表現
我國采用12度劃分标準:
- 6度:輕微損壞,如牆體裂縫。
- 7-8度:普通房屋部分倒塌(破壞性地震)。
- 9度以上:房屋嚴重倒塌,地表顯著變形(如唐山地震震中Ⅺ度)。
五、應用意義
烈度是抗震設防的依據,如“設防烈度”對應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影響。實際工程中需結合地質勘察和建築規範,針對性設計抗震措施。
(完整數據可參考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等權威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波傳播到地面上産生的破壞性程度,也是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的實際反映。我們可以從地震烈度中得知地震對建築物、設施以及人類生命財産的影響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地震烈度》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分别是《十》、《日》、《火》。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
《地震烈度》一詞源于中文,是根據地震現象的特點和破壞程度進行命名的。作為科學的定義,地震烈度通常用于測定地震的強度和破壞範圍。
繁體:
《地震烈度》的繁體字為《地震烈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對于地震烈度這個詞可能沒有明确的寫法,因為地震學是近代科學的一個分支,而烈度的概念也是後來才被正式引入地震學領域的。
例句:
1. 這次地震的烈度達到了六級,給當地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2. 根據測量數據,我們可以判斷這次地震的烈度為七級以上。
組詞:
地震、烈度
近義詞:
地震強度、震級
反義詞:
地震微弱度、地震無感度
總結: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波傳播到地面上産生的破壞性程度。它以《十》、《日》、《火》三個部首為構成,共有14個筆畫。該詞源于中文,用于測定地震的強度和破壞範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沒有變化,古時候并沒有明确的寫法。地震烈度可以用于描述地震造成的破壞程度,其近義詞是地震強度或震級,反義詞是地震微弱度或地震無感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