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薄之人。《漢書·公孫弘傳》:“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
“薄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薄民”指“浮薄之人”,即品行輕浮、不夠敦厚的人。該詞由“薄”(輕浮、不厚重)和“民”(百姓、人)組合而成,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描述社會風氣或個體品性。
出自《漢書·公孫弘傳》:“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
現代漢語中“薄民”已不常用,但“薄”的相關含義仍保留在成語中,如“厚古薄今”“尖酸刻薄”等。其反義詞可對應“淳民”或“厚民”(需結合具體語境)。
《薄民》指的是社會底層貧困人群,特指那些生活貧困、物質匮乏的人。這個詞在中國社會中常常用來形容處于困境中的人們。
《薄民》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薄(草字頭部分,含有草的意思)+ 民(水字旁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所以,這個詞的部首分别是“艹”和“氵”,總共有13個筆畫。
《薄民》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表達了那些生活拮據、貧窮的人們的境況。這個詞在社會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并被大家廣泛使用。
《薄民》的繁體寫法為「薄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薄民》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但基本上保持了現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
1. 他們是社會的薄民,生活十分艱難。
2. 為了改善薄民的生活條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組詞:薄弱、薄利、民生。
近義詞:窮人、貧困人群、社會弱勢群體。
反義詞:富戶、富人、富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