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議的意思、訂議的詳細解釋
訂議的解釋
(1).謂商定議事文稿。 宋 鄭剛中 《三硯記》:“丁巳以後,之省之寺,遊祕館,登曲臺,奏論訂議,無不與俱。”
(2).定議;商議決定。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戎昱》:“ 崔中丞 亦在 湖南 ,有女國色,欲以妻 戎 ,而不喜其姓 戎 ,能改則訂議。” 清 曾紀澤 《倫敦覆李傅相書》:“ 紀澤 熟思,惟與 阿模士莊 訂議造船,則其匠師 槐特 可以為我考察。” ********* 《揭本生息贈藥單》:“緣 逸仙 訂議在 澳門 大街開創中西藥店一間,需銀寄辦西國藥料。”
詞語分解
- 訂的解釋 訂 (訂) ì 改正,修改:訂正。考訂。校(刼 )訂。修訂。 約定,立(契約):訂立。訂購。訂約。 用線、鐵絲、書釘把書頁、紙張連在一起:裝訂。 制定:訂計劃。 評議:“兩刃相割,利鈍乃知;二論相訂,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專業解析
“訂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商議、讨論并作出決定或約定。它強調通過共同商讨來形成結論、規章或協議的過程。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商議決定:指通過讨論、評議來形成最終的決定、結論或規章制度。例如:“經過多方訂議,最終确定了新的章程。”
- 評議核定:指對事物、方案、條文等進行審查、讨論并加以确定。例如:“專家們對這份報告進行了仔細訂議。”
- 約定:在較古的用法或特定語境下,也可指雙方或多方經過商讨後達成的約定或協議。例如:“兩家公司訂議了合作條款。”
-
字源與結構分析:
- 訂:本義為評議、評定(如《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訂,平議也”),引申為修改、改正、約定、制定等含義。在“訂議”中,“訂”側重于評議、核定、約定的動作。
- 議:本義為商議、讨論(如《說文解字》:“議,語也”),引申為意見、主張、建議等。在“訂議”中,“議”側重于讨論、評議的過程。
- 因此,“訂議”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字(“訂”和“議”)并列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共同強調通過商讨來達成一緻或作出決定的行為。
-
文獻例證:
- 該詞在古籍中有所使用。例如,在清代文獻或更早的文本中可見其蹤迹,常用于描述朝廷議事、規章制定或重要事務的商定過程。如:“廷臣訂議”、“訂議章程”等。
- 在現代漢語中,“訂議”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更常見的同義詞或近義詞有“商議”、“讨論”、“議定”、“商定”、“核定”等。但在一些正式或書面語境中,尤其是在涉及規則、協議、方案等需要經過正式讨論程式後确定的場合,仍會使用“訂議”一詞,以體現其經過審慎評議的含義。
權威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等權威辭書中對“訂”、“議”及“訂議”詞條的解釋。
- 字源分析參考了《說文解字》(許慎撰,段玉裁注)等傳統字書。
- 古籍用例可在《四庫全書》、《中國基本古籍庫》等大型古籍數據庫中檢索到相關實例。
網絡擴展解釋
“訂議”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解釋
-
商定議事文稿
指通過讨論、修改等方式确定正式的文件或協議内容。例如宋代鄭剛中在《三硯記》中提到“奏論訂議,無不與俱”,即通過商議确定文書内容()。
-
商議決定
表示經過讨論後達成一緻意見或作出決策。如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記載,崔中丞因不喜戎昱的姓氏,提出“能改則訂議”(若能改姓則商議婚事)()。
二、出處與例句
三、總結
“訂議”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既包含對文本内容的商定,也涉及事務決策的讨論過程。其核心在于“通過協商達成一緻”,與“決議”“協議”等詞有相近之處,但更強調商議的動作本身。
别人正在浏覽...
哀心安常履順标客逼悶避羞簸頓采旄差等嘲讪遲鈍檮戭綽然有餘刺切麤厲存據房驷負笈遊學弓樣圭角貴善花崗石喚質呼吼胡拉亂扯虎膺交股刀節料積勞成疾舊史蠲救來複螺紋來何暮濫行買月冥寶納罕披風憑由貧腔破片千千萬萬鵲腦衽席不修儒品如晤三浣傷尅折锉射像水堨松寮壇山刻捅樓子同心一德同宗托喻未時武象骁兵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