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镬如饴的意思、鼎镬如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镬如饴的解释

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镬如饴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将承受酷刑视为品尝糖浆般甘甜,比喻为了崇高的理想或信念,能够坦然面对极端痛苦甚至死亡,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该成语的详细解析如下:

  1. 字义拆解与意象来源:

    • 鼎镬:指古代两种烹煮器具。鼎多为圆形三足两耳,镬是无足的炊具(类似大锅)。在古代,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礼器和炊具,也曾被用作残酷的刑具,即“烹刑”。《汉语大词典》明确指出“鼎镬”可指“古代酷刑,用鼎镬烹人”。
    • 如饴:意为“如同饴糖(麦芽糖浆)一样”。饴糖在古代是甜美的食物象征,“如饴”即形容感觉像糖一样甜。
    • 组合意象:将承受鼎镬烹煮这样的极刑,感受上却如同品尝甘甜的糖浆。这种强烈的反差构成了成语的震撼力。
  2. 深层寓意与精神内核:

    • 该成语并非字面描述对痛苦的麻木,而是极度凸显主体精神力量的强大。它形容一个人为了坚守正义、真理、气节或信仰,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肉体上的巨大痛苦在其坚定的意志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能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甘甜。这体现了儒家文化中推崇的“舍生取义”、“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
  3. 典型出处与历史语境:

    • 此成语的精神最著名的体现见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文天祥在诗中歌颂了历史上那些具有浩然正气的仁人志士,他们面对敌人的酷刑(鼎镬),视死如归,心境如同渴望甜食而不可得一般(表达了一种为气节而求死得死的坦然)。文天祥本人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和死亡威胁,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其生平正是“鼎镬如饴”精神的完美写照(来源: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4. 现代用法与引申:

    • 在现代汉语中,“鼎镬如饴”主要用于形容为了崇高的目标或坚定的信念,能够无畏地承受巨大磨难和牺牲的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一种超然物外、以苦为乐、视死如归的坚贞品格和英雄气概。常与“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等词义相近,但更具形象性和冲击力(参考:《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鼎镬如饴”以触目惊心的意象对比(酷刑之痛 vs 糖浆之甘),生动刻画了仁人志士面对死亡威胁和极端痛苦时,因内心信念无比坚定而表现出的无畏与从容。它不仅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文天祥《正气歌》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鼎镬如饴”是一个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词义解析

    • 鼎镬:古代烹饪器具,后演变为酷刑工具,指用鼎镬煮人的刑罚。
    • 如饴:像糖浆一样甘甜(“饴”即麦芽糖)。
      整体意为:即使遭受酷刑,也如同吃糖般坦然,形容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2. 出处与典故
    出自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文天祥借此表达自己面对元朝威逼利诱时坚贞不屈的气节。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对待死亡或苦难的态度。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但常用于褒义语境,强调英勇无畏。
  4. 相关成语扩展
    类似表达视死如归的成语还有“刀锯鼎镬”“甘之如饴”等。

该成语通过比喻手法,以“受刑如食糖”的强烈反差,凸显人物在极端困境中的从容与坚定,是中华文化中气节观的典型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

鼈懆柴抟肠线谗挠谶符传贤摧败繁促封火分陕梗顽格韵广庭古文辞类纂悍戾旱殃河汊子宏简蛟浪进卮酒榜九原可作君主立宪居忧坎炁枯苇拉伸令弟褵帨六丁黑煞留精乱臣逆子芦苇妙语抹面目波木神铺翳戕败清臞缺憾宂赘杀虫剂商展税敛树枝宿田翁韬湮腾上提花推覆乇甲卧碑勿虑污上霞连县父母先世宪艺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