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ain and loss;success and failure acquire and lose]∶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敗
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2)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利弊;好處和壞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 杜甫《偶題》
(1).得與失。猶成敗。《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觀前世行事得失以為龜鑑。”
(2).得與失。指利弊。 唐 韓愈 《禘祫議》:“如以為猶或可疑,乞召臣對,面陳得失,庶有發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傳》:“ 浙 中海塘為患,有 韓參議 者,從先生訪水利得失,先生條刺利害興廢。”
(3).得與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心遺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張元幹 《水調歌頭》詞:“坐見如雲秋稼,莫問雞蟲得失,鴻鵠下翩翩。” 楊朔 《英雄時代》:“一個人要是自私,處處專考慮個人的利害,個人的得失,個人的生死,那他就會前怕狼、後怕虎,樹葉掉下來也怕砸了腦袋,永遠也不會變成英雄。”
(4).得與失。特指赢利與虧本。《列子·力命》:“然農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
(5).得與失。指是非曲直;正确與錯誤。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 晉 世臣子黨附君親,嫉彼亂 華 ,比諸羣盜,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懷愛憎,無以定其得失。” 宋 梅堯臣 《答宣阗司理》詩:“《風》《賦》義趣深,《傳》訓或得失。”
(6).得與失。指好壞,優劣。《漢書·宣帝紀》:“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魯迅 《别諸弟》詩之三:“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過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 子敬 :‘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 雲:‘不覺有餘事,唯憶與 郗 家離婚。’” 徐震堮 校箋:“異同得失乃偶辭偏義之例,異同與得失各為一詞,此處專着後者;而得失一詞中,又專取一失字。”《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則與杖。”
“得失”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依據權威詞典作如下解析:
一、基礎義項 指獲得與喪失的辯證關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所得和所失;成功和失敗”,強調事物對立統一的本質特征,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即體現得失相依的哲學觀。
二、延伸用法
三、古典特指 古代特指政治或軍事策略的成效與偏差,《戰國策·秦策》有“臣請言其得失”,此處“得失”專指治國方略的實際效果與執行誤差。
四、方言應用 在吳語體系中,“得失”可作動詞,表示“得罪、冒犯”,如《海上花列傳》第三回“勿要得失仔朋友”,展現地域語言的特殊語義流變。
“得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次的語義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得失”由“得”(獲得)和“失”(失去)組成,字面指得到與失去,可涵蓋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損益。其核心含義包括: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得失”可細化解釋為:
得失常被視為對立統一體:
“得失”既是生活常态,也是價值判斷的标尺,其内涵隨語境變化。理解得失需結合具體情境,并學會以辯證視角看待生活中的獲取與失去。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或哲學類解讀(如)。
擺遞謗诽綁紮所扁率镖行常山蛇長生不死城阿齒位馳鹜賜給茨棘待業保險大石調調均低手肚腸方奇罰則飛灰弗庭幹能革亂狗膽包天苟同官殺海交橫堂屋會勘家夫人郊寒集螢映雪軖床款眷來得個瀝水論授渌蟻漫不經心梅梁耐面鬧沉沉凝穩排球賽伾伾清俸豈伊取巧冗煩篩濾褷翎收籴特殊化條縷塗歌裡詠王八崽子毋多香童蟹青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