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裙而去”的正确寫法應為“絕裾而去”,其中“裾”指衣襟,而非“裙”。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離去的态度極其堅決,原指用力扯斷衣襟後離開,源自古代士人決絕的姿态。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世說新語·尤悔》:東晉名臣溫峤受命勸說晉元帝即位,其母崔氏極力勸阻,但溫峤“絕裾而去”,最終成就大業。此典故被《聊齋志異·聶政》等後世作品引用。
三、用法解析
四、常見誤寫 部分資料誤作“絕裙而去”,實為“裾”(jū,衣襟),而非“裙”(qún,下裳)。需注意區分字形與發音。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世說新語》原文或權威詞典。
《絕裙而去》是一個成語,意為絕情而離去,形容男子對女子的冷酷無情的态度。
《絕裙而去》由三個部首組成:糸(纟),衣,而。它的總筆畫數為12。
《絕裙而去》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詩句“男兒無衣,不尚絕裙而去”。其中,裙指的是女子穿着的裙子,而絕裙則是指男子對女子斷絕了關系而離去。
《絕裙而去》的繁體字是「絕裙而去」。
在古代,「絕」的寫法為「絶」,「裙」的寫法為「帬」。
他對她絕裙而去,讓她傷心欲絕。
絕情:毫無感情,冷酷無情的态度。 離去:離開,離開某處或某人。 絕望:極度失望,沒有希望。 絕交:斷絕朋友關系。
離棄、撇棄、抛棄
留戀、挽留、重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