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答司馬谏議書的意思、答司馬谏議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答司馬谏議書的解釋

散文篇名。北宋王安石作。司馬谏議:即“司馬光”,當時任右谏議大夫,曾寫信指責作者的變法舉措。篇中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言辭犀利,針鋒相對,是古代的駁論名篇。

專業解析

《答司馬谏議書》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一封回信,收錄于《臨川先生文集》。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含義及文學價值,引用權威學術來源:


一、标題釋義


二、核心詞彙解析

  1. 名實

    • 名:名稱、名義;實:實際、實質。
    • 王安石強調變法“名實已明”(名義與實際相符),駁斥司馬光指責變法“侵官”之說(《王安石全集》卷七十三)。
  2. 怨謗

    • 怨:怨恨;謗:公開指責。
    • 文中“至于怨诽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表明王安石預見變法必遭非議,但堅持“度義而後動”(權衡道義而後行動)(《古代漢語詞典》)。
  3. 拒谏

    • 拒:拒絕;谏:規勸。
    • 司馬光指責其“拒谏”,王安石反駁變法已“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經朝廷公開議定),非獨斷專行(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三、文學與思想價值


權威參考文獻

  1.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中華書局1959年版。

    原文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2. 王力《古代漢語》(第四冊),中華書局1999年,P.1263。
  3.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三聯書店2007年,ISBN 9787108026765。
  4.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P.78。
  5.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名實”“怨謗”詞條。

(注:鍊接均指向可公開訪問的學術數據庫或權威出版社官網,來源真實有效)

網絡擴展解釋

《答司馬谏議書》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為反駁司馬光對其變法的批評而寫的書信。以下為文中關鍵詞語的詳細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而成:

一、核心概念類詞彙

  1. 侵官
    指司馬光指責王安石變法"侵犯官員職權"。王安石反駁稱,新法經朝廷公開議定後由專職部門執行,屬于合法流程。

  2. 生事
    司馬光認為變法"惹是生非"。王安石回應這是效仿先王政策進行改革,屬于"興利除弊"的正當舉措。

  3. 征利
    指控變法"與民争利"。王安石解釋變法目的是"為天下理財",具有公益性質。

  4. 拒谏
    司馬光指責其拒絕納谏。王安石辯稱這是"辟邪說,難壬人"(駁斥錯誤言論,責難奸佞之人)。

二、文言虛詞與特殊用法


  1. 古人書信中自稱的謙辭,相當于"我"。

  2. 強聒
    "強行啰嗦"之意,指反複辯解。文中表達王安石對無效溝通的無奈。

  3. 鹵莽
    通"魯莽",指草率行事。王安石強調回信經過慎重考慮。

三、思想立場類詞彙

  1. 名實
    儒家核心概念:"名"指名義,"實"指實際。王安石以此論證變法名實相符。

  2. 膏澤斯民
    "施恩惠于百姓",體現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

  3. 守前所為
    指墨守成規,王安石明确表示拒絕這種保守态度。

四、曆史典故

文中引用的盤庚遷都典故,通過商王不顧反對堅持遷都的史實,表明改革者應有"度義而後動"(權衡道義後行動)的決斷力。

注:以上解釋綜合參考了王安石原文、曆代注釋及現代研究成果。如需查看完整原文及詳細注釋,可訪問古詩文網、道客巴巴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凹面鏡犇雷标注比居餐風宿露車弊晨氣愁怅酬直啜狗尾湊膽子單傳頂瓜皮嫡親渡頭痱磊鳳鳴朝陽膚見謭識改醮鬼燐鼓妖耗土黑眉烏嘴橫芥淮南體黃絹擠對街談聚彙軍副渴賞饋歲懶得浪駡麗春院列藩菱蓋橹子買撥來買馬招兵門牓黾阨塞披潰戕風七寶羹青身神都省堂折拗石林疏遬天郊挑狎跳鐘馗痌傷銅頭媮食缊縷悟宗嚣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