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大孰 ”。大豐收。《書·金縢》:“秋,大熟,未穫,天大雷電以風。”《漢書·食貨志上》:“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也是人家該興,連年亢旱,是處低田大熟。” 劉半農 《手攀楊柳望情哥詞·第十二歌》:“你有郎勿曉得我呒郎苦,大熟年成也有隔壁荒。”
大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既指向農業生産中的豐收盛況,也隱喻事物發展的鼎盛狀态。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角度分述其釋義:
指糧食作物生長旺盛、收成極佳的狀态,常與“五谷豐登”同義。此義項強調自然條件與農事活動的理想結合,是古代農耕社會的重要經濟指标。
古籍例證:
《孟子·滕文公上》載:“五谷不登,禽獸逼人……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後稷教民稼穑,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其中“五谷熟”即“大熟”的典型表述。
《詩經·小雅·甫田》亦有“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之句,漢代鄭玄箋注:“年,豐年也。謂大熟之時。”
引申指事物發展到最完善、最蓬勃的階段,涵蓋技藝、修養、時勢等抽象領域。此用法突顯動态發展的峰值狀态,具有哲學層面的完成性意義。
典籍溯源:
《呂氏春秋·審時》提出:“凡農之道,候之為寶”,強調順應天時方能“其稼大熟”,此概念後被引申為對事物發展規律的哲學認知。清代學者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論及“精熟”時,以“學問大熟”喻指學術造詣的至高境界。
在農業史文獻中特指輪作制度的關鍵周期。如《齊民要術》記載的“禾下麥”輪作法,稱粟米收獲年為“大熟年”,翌年麥作則為“小熟年”,形成古代用養結合的耕作智慧。
權威參考來源:
“大熟”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指農作物大豐收,常見于古籍記載:
形容對事物極度熟悉,如“他對數學大熟”。這種用法強調深入掌握,常見于口語表達,但需注意:
建議查看《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獲取更詳盡的字源分析。
巴都兒白蒙百勝拔軍飽學之士被選舉權編集柴扉晁采赤情沖遠萃類答和珰琅額馬發抄诽諧墳井忿愠戈楯還麥韓子盧諱飾格胡鹿激肅九筮據悉開成石經刻瑑口澤郎官星連曉淩波靈徒禡禱賣狗懸羊牛郎織女跑海牆花路柳喬山七貴五侯青漣清事寝陵悛改榮擢賞鑒紹衣侍侯碩俊素瓷瑣吏題凡鳥聽說聽道亭竈枉勘虛招武童香蟬曉暈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