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馬的意思、跋馬的詳細解釋
跋馬的解釋
(1).勒馬使回轉。《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 建成 、 元吉 至 臨湖殿 ,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 胡三省 注:“跋馬者,搖駷馬銜,偏促一轡,又以兩足搖鼓馬腹,使之迴走。”
(2).騎馬馳逐。 唐 嚴武 《巴嶺答杜二見憶》詩:“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 宋 王安石 《金明池》詩:“跋馬未堪塵滿眼,夕陽偷理釣魚絲。” 宋 韓元吉 《六州歌頭·桃花》詞:“草軟莎平跋馬,垂楊渡,玉勒争嘶。”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跋馬”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勒馬回轉
指控制馬匹使其調轉方向的動作,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資治通鑒》記載李建成、李元吉在臨湖殿察覺變故後“跋馬東歸宮府”,胡三省注解詳細描述了動作細節:搖動馬銜、調整缰繩,并用腳輕擊馬腹促其轉向。
二、騎馬馳騁
指策馬疾行或縱馬遊獵的場景,多用于詩詞。如嚴武《巴嶺答杜二見憶》中“跋馬望君非一度”,王安石《金明池》中“跋馬未堪塵滿眼”,均以“跋馬”表現騎馬動态。
補充說明
- 詞義辨析:“跋”本義為翻山越嶺(如《左傳》“跋履山川”),但“跋馬”中的“跋”特指與馬相關的動作,需結合語境區分。
- 現代使用:該詞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日常口語中較少出現。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注解、詩詞用例及字源分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馬》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馬在奔跑、疾馳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足”和“馬”,分别代表着“腳”和“馬”。至于它的筆畫,字體和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但一般情況下,它由11畫組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使用它來形容馬匹奔跑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跋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的區别。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但根據現代語言和文字的使用習慣,我們一般使用現代的寫法。
以下是《跋馬》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句:
1. 馬兒一聲嘶鳴,踢動後腿,跋馬而去。
2. 他騎着快馬,跋馬遠行,目的地是一個小山村。
跋馬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騎馬:指騎在馬上行進。
2. 馳馬:形容馬匹奔馳的狀态。
3. 驅馬:指驅使馬匹行進。
跋馬的近義詞是“奔馳”,它們都可以形容馬匹的快速奔跑。反義詞則是“停馬”,指馬匹停止奔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