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道蹟”。1.道家的教义。《南史·顾欢传》:“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为己。” 唐 郝处俊 《僧道拜君亲议状》:“窃闻道迹希微,立言资於黼帝;释教虚寂,垂法依於国王。”
(2).道家的事业。 唐 王绍宗 《兄元宗口授铭》序:“外姻密友,凭真考行,强号曰 太和先生 ,庶追道跡,先众妙也。”
见“ 道跡 ”。
“道迹”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事物或行为留下的痕迹、迹象。
在宗教或文献中,可指道家的教义、事业或修行成果。
历史上也有以“道迹”为人名的情况(如梁代尼姑道迹),但此用法罕见且专指特定人物。
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避免混淆。
道迹(dào jī)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道路的痕迹”或“追寻道路的蛛丝马迹”。道迹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道(dào)和迹(jī)。
道迹的部首是辵(chuò),迹的部首是辶(chuò)。道迹共有11个笔画,其中道有7个笔画,迹有4个笔画。
道迹一词常被用于描述追随道路或寻找线索的过程。它源自古代中国哲学家和文化人士对人生道路和命运的思考。在道家哲学中,道被视为宇宙和自然的根本原则,而迹则代表了人们在追寻道路时留下的痕迹。
道迹的繁体写法为道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道迹的字形稍有不同。道的古代写法常见的有“辶去”的组合字,迹的古代写法常见的有“止走”的组合字。
1. 他在森林中留下了道迹,指引我们找到了出路。
2. 这些石碑上刻有古代旅行者的道迹。
道迹可以组成其他词语,如道标、迹象、痕迹等。
与道迹意思相近的词语有路线、蛛丝马迹。
与道迹意思相反的词语有迷途、误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