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冠落佩的意思、倒冠落佩的詳細解釋
倒冠落佩的解釋
亦作“ 倒冠落佩 ”。 1.指棄官歸隱。冠、珮是官員正服的打扮。 唐 杜牧 《晚晴賦》:“若予者則為何如?倒冠落珮兮,與世闊疎。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宋 蘇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但當謝客對妻子,倒冠落佩從嘲駡。”
(2).指隱者裝束。《剪燈新話·龍堂靈會錄》:“ 陸處士 遂離席而陳詩曰:‘……鼓瑟吹笙傳盛事,倒冠落珮預華筵。’”
見“ 倒冠落珮 ”。
詞語分解
- 倒的解釋 倒 ǎ 豎立的東西躺下來:摔倒。牆倒了。倒塌。倒台。打倒。卧倒。 對調,轉移,更換,改換:倒手。倒換。倒車。倒賣。倒倉。倒戈。 正順 倒 à 位置上下前後翻轉:倒立。倒挂。倒影。倒置。 把容器反轉或
- 佩的解釋 佩 è 挂,帶:佩帶。佩戴。佩劍。 古代系在衣帶上的玉飾:玉佩。 心悅誠服:佩服。欽佩。敬佩。可佩。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倒冠落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ǎo guān luò pè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
核心解釋
字面指脫下官帽、摘去佩玉,原形容古代官員辭去官職、歸隱鄉野的行為。後引申為失去原有地位或權威,既可指主動辭官,也可隱喻被動罷免。
-
延伸含義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也用于描述隱士的裝束或超脫世俗的狀态(如《剪燈新話》中“倒冠落珮預華筵”)。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來源:唐代杜牧《晚晴賦》中的“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描繪了與世俗疏離的隱居生活。
- 其他引用:宋代蘇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詩中也用此詞表達歸隱後的灑脫心境。
三、使用場景
- 主動辭官:如官員主動卸任歸隱,強調淡泊名利(例:他功成身退,倒冠落佩,歸隱山林)。
- 被動失勢:可委婉表達因罷免或貶谪失去地位(例:政變後,權臣倒冠落佩,權勢盡失)。
- 文學意象:用于詩詞或曆史文本,渲染隱逸氛圍或人物形象。
四、注意事項
- 多音字提示:
- “倒”讀dǎo(如“颠倒”),而非dào;
- “冠”此處讀guān(指帽子),而非guàn(如“冠軍”)。
- 近義詞:挂冠歸去、解甲歸田
- 反義詞:加官進爵、平步青雲
五、例句參考
“鼓瑟吹笙傳盛事,倒冠落佩預華筵。” ——《剪燈新話·龍堂靈會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杜牧、蘇轼的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冠落佩是一個成語,原本來自于古代官員辭官離職時,将戴在頭上的冠冕摘下,以及佩戴在身上的玉帶取下的動作。它作為成語使用,形容官員遭受罷免、下台或被革職。下面我将對這個成語的各個方面進行說明。
首先,我們來拆分這個成語的部首和筆畫。倒的部首是立,冠的部首是冖,落的部首是艹,佩的部首是人。倒的總筆畫是5畫,冠的總筆畫是9畫,落的總筆畫是12畫,佩的總筆畫是8畫。
倒冠落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員的行為禮儀。當一個官員因為某種原因被罷免或下台時,必須剝去官服冠冕以及佩戴的玉帶等裝飾品,這種動作象征着他失去了權力和地位。
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倒冠落佩」,沒有繁體字的變體。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倒冠落佩沒有特定的古體寫法,仍然保留現代漢字的形式。
這是一個例句:當時的皇帝因為他的犯錯而被迫倒冠落佩。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比如倒冠墜履、倒冠狂走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類似的成語,比如鞠躬盡瘁、竭盡全力等。這些成語都表示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沒有一個明确的成語與之相對應,但可以使用與其相反的詞語來表達相反的意思,比如卸任、就職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